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04篇 |
免费 | 3132篇 |
国内免费 | 17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66篇 |
大气科学 | 1311篇 |
地球物理 | 1861篇 |
地质学 | 4837篇 |
海洋学 | 1687篇 |
天文学 | 283篇 |
综合类 | 778篇 |
自然地理 | 10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477篇 |
2021年 | 507篇 |
2020年 | 469篇 |
2019年 | 524篇 |
2018年 | 493篇 |
2017年 | 512篇 |
2016年 | 544篇 |
2015年 | 597篇 |
2014年 | 572篇 |
2013年 | 674篇 |
2012年 | 766篇 |
2011年 | 740篇 |
2010年 | 726篇 |
2009年 | 639篇 |
2008年 | 694篇 |
2007年 | 571篇 |
2006年 | 514篇 |
2005年 | 466篇 |
2004年 | 336篇 |
2003年 | 279篇 |
2002年 | 317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244篇 |
1999年 | 141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HD190967、HD35921、HD228854和HD100213都是O型或B型的早型双星, 轨道周期分别为6.519 d、4.0024 d、1.8855 d和1.3872 d, 它们都属于长周期双星. 这类双星数目少, 且难以获得完整的光变曲线. 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空间望远镜的长时标、短曝光和高精度光度测量为这4颗源提供了优质的数据. 利用从TESS获取的光极小时刻和历史数据, 对这4颗早型双星的轨道周期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4颗源的轨道周期都有长期增加的趋势, HD228854和HD100213的轨道周期除了长期增加外还叠加了正弦变化. 分析发现HD190967、HD228854和HD100213这3颗恒星轨道周期增加的原因是伴星与主星间的物质交流造成的, HD35921轨道周期增加的原因是主星星风损失. 目前HD228854和HD100213的轨道周期正弦变化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第三天体影响导致的光时轨道效应. 相似文献
63.
基于新疆天文台南山25m射电望远镜, 设计了工作在1.25GHz的4 × 4矩形排布16阵元微带天线馈源阵列, 阵元间距为0.7倍波长, 2 × 2子阵合成一个波束, 可实现偏轴扫描一个波束宽度, 瞬时可形成9个波束. 经阵列样机加工后的实验室测试, 得到阵列各端口回波损耗均在-10dB以下, 阵元间耦合度均在-30dB以下, 独立阵元、2 × 2子阵和4 × 4全阵均匀赋权合成后波束增益分别为3.64、14.7和18.5dBi. 通过在不同扫描方式下选择对应阵元按照共轭匹配法进行赋权, 并将馈源阵列的实测结果导入仿真软件模拟25m反射面下的各项性能, 最终得到天线增益在30dBi左右, 旁瓣电平在-20dB以下, 轴向波束的波束宽度为0.61°, 波束扫描角度为1.6°. 上述实测数据与仿真结果的差异, 与阵列加工以及幅相调整和测试平台精度有关, 相关工作为相控阵接收机前端馈源阵列设计及实测积累了经验, 对未来更多阵元数量的阵列设计及性能验证具备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65.
以西安地铁3号线小寨区间近距离平行地裂缝的特殊工程场地为工程研究背景,基于有限差分原理的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和地裂缝场地沉降耦合荷载作用时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地表峰值加速度在地裂缝附近取得最大值,且PGA放大系数由地裂缝向两侧逐渐衰减;地裂缝隧道场地水平地震土压力增量随着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PGA的增大而增大;上盘的水平土压力增量明显大于下盘,且曲线在地铁隧道处存在一个峰值;隧道结构中,左拱腰处水平土压力相比右拱腰及拱顶处水平土压力较大,且拱底与左拱腰处水平土压力一致;隧道拱顶处水平土压力增幅量明显,且隧道处水平土压力增量随输入地震波PGA的增大而增大,左拱腰处的水平土压力地震响应大于右拱腰,但增幅小于右拱腰。 相似文献
66.
67.
蒋军;刘晖;舒宝;徐龙威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6):58-61
对基于差分协议RTCM2.x与RTCM3.x的两种伪距差分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例比较,并对基于RTCM2.x的伪距差分模式BDS可能出现的卫星星历不一致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定位精度相当,但略有差异,基于RTCM3.x的伪距双差模式略优于基于RTCM2.x的伪距差分模式。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楼板空间作用对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带有楼板和不带楼板的两跨三层SRC柱-钢梁框架,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对其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2种框架结构的型钢应力分布、混凝土板损伤、层间相对位移角以及框架基底剪力,分析楼板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楼板可以有效增加框架抗侧刚度,最大可使层间位移角降低38.7%;同时可以减小核心区梁端塑性区域的面积,减缓型钢上翼缘应力发展速度;而且楼板的存在可使最大基底剪力提升60.7%,有利于减小结构损伤和提高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69.
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能够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游离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空隙中.壤中游离气中的烃类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烃类的现代补偿性活跃微渗漏,被认为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壤中游离气采集是获得第四系沉积层中微渗漏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关键技术.自行研制了便携式游离气采集新装置,具有操作简便、携带方便、密封性好等特点.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土壤游离气保真采集的方法.游离气方法在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临南—钱官屯地区、塔里木盆地阿克亚苏地区X井区的油气化探应用,获得的游离烃异常较好地反映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近地表信息,以及下伏油气的分布特征,油气微渗漏异常区与背景区分离明显,表明壤中游离气方法应用效果显著,在油气勘探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0.
碳酸盐岩地层因成藏复杂,缝洞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给勘探和有效开发带来较大难度.缝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是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对于储层中尺度较小的裂缝,由于地震的分辨率较低,常规测井方法探测深度较浅,难以对数十米地质构造进行准确评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单井偶极横波反射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利用低频横波的传播特点,对井旁20~30m范围内的声反射体进行成像.纵波径向速度成像技术利用多接收阵列反演井壁1m以内的纵波速度变化,能较好地指示储层的可改造性.偶极横波反射成像较好地发现井壁裂缝延伸以及井旁裂缝,纵波径向速度成像可反映井壁附近储层纵波速度变化,综合认为裂缝较发育,延伸较远或存在井旁隐蔽裂缝储层且井壁纵波径向速度变化较大的层段,具有较好的储层改造潜力.应用该方法对华北油田河西务潜山几口井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与储层改造后产液有较好的对应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