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983篇
  免费   31492篇
  国内免费   58322篇
测绘学   17468篇
大气科学   27895篇
地球物理   25190篇
地质学   76929篇
海洋学   26786篇
天文学   1918篇
综合类   9736篇
自然地理   13875篇
  2024年   1026篇
  2023年   2637篇
  2022年   5045篇
  2021年   6335篇
  2020年   5643篇
  2019年   9189篇
  2018年   8850篇
  2017年   8388篇
  2016年   8514篇
  2015年   8956篇
  2014年   8410篇
  2013年   9757篇
  2012年   10921篇
  2011年   10703篇
  2010年   10438篇
  2009年   9473篇
  2008年   9033篇
  2007年   8721篇
  2006年   8111篇
  2005年   7720篇
  2004年   6816篇
  2003年   5214篇
  2002年   4646篇
  2001年   4168篇
  2000年   3437篇
  1999年   2256篇
  1998年   1859篇
  1997年   1881篇
  1996年   1467篇
  1995年   1362篇
  1994年   1206篇
  1993年   1181篇
  1992年   1053篇
  1991年   740篇
  1990年   735篇
  1989年   596篇
  1988年   504篇
  1987年   395篇
  1986年   334篇
  1985年   254篇
  1984年   299篇
  1983年   178篇
  1982年   217篇
  1981年   154篇
  1980年   111篇
  1979年   146篇
  1978年   58篇
  1977年   52篇
  1971年   53篇
  1954年   5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6-DMAP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排放的方法诱导缢蛏三倍体的试验.结果表明:6-DMAP在100~500μmol/dm^3处理浓度范围内均可以诱导出三倍体,随着药物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提高,三倍体倍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D形幼虫孵化率会随之下降.综合来看,在30%卵子受精并出现第一极体,6-DMAP浓度为300μmol/dm^3和处理持续时间为20min时的处理组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组合.  相似文献   
992.
锌、铝及其合金涂层对钢铁的防护,不仅对阴极起保护作用(Gartland,1987), 对涂层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此外,涂层中金属微粒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膜,也起到了防腐蚀的作用。在不同大气环境下,锌、铝有良好的耐蚀性,其腐蚀速率比钢铁要低得多(李言涛,1998)。采用热喷涂锌、铝及其合金涂层对钢铁构件和构筑物进行长效防护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应用,至今仍是普遍采用的防护措施,并在继续发展(李守本等,1989)。20年代初,法国首先用于海水闸门的防腐;40年代美国用于墨西哥湾的海上井架和海上输油管以及舰船的防腐;60年代英、法、德等国海军将这一技术扩大应用到舰船的上部结构和船壳。而金属热喷涂技术在海洋工程中使用非常有限,第一次使用热喷铝涂层防护近海平台的实例是Conoco公司在北海的Murchison结构上的锥形塔,并且已获得了4a良好的使用效能(Fisher et al.,1987;Shaw et al.,1985)。1984年6月,Hutton张力支柱平台(TLP)在北海下水(水深148 m)安装。系链、升降机和锥形塔均采用火焰热喷涂技术喷涂铝涂层进行防护(Tyson,1985)。1992年6月,Hotton平台使用8a后,对升降机绳索进行观察,在飞溅区没有发现腐蚀现象,也没有检测到褐色渗漏效应(Fisher et al.,1995)。  相似文献   
993.
陀螺经纬仪的读数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陀螺定向测量中三种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者认为传感器采集数据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特别是运用位置敏感探测器(PSD)采样数据量大,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在运用传感器采样时必须注意克服非线性误差。  相似文献   
994.
The formation of incised valleys on continental shelves is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fluvial erosion under low sea level conditions. However, there are exceptions. A multibeam sonar survey at the northern end of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 adjacent to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ulf of Papua, mapped a shelf valley system up to 220 m deep that extends for more than 90 km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is is the deepest shelf valley yet found i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is well below the maximum depth of fluvial incision that could have occurred under a − 120 m, eustatic sea level low-stand, as what occurred on this margin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These valleys appear to have formed by a combination of reef growth and tidal current scour, probably in relation to a sea level at around 30–50 m below its present position.

Tidally incised depressions in the valley floor exhibit closed bathymetric contours at both ends. Valley floor sediments are mainly calcareous muddy, gravelly sand on the middle shelf, giving way to well-sorted, gravely sand containing a large relict fraction on the outer shelf. The valley extends between broad platform reefs and framework coral growth, which accumulated through the late Quaternary, coincides with tidal current scour to produce steep-sided (locally vertical) valley walls. The deepest segments of the valley were probably the sites of lakes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when Torres Strait formed an emergent land-bridge between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 Numerical modeling predicts that the strongest tidal currents occur over the deepest, outer-shelf segment of the valley when sea level is about 40–50 m below its present position.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Pleistocene age and relict origin of the valley.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propose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tidally incised shelf valleys. Tidal erosion on meso- to macro-tidal, rimmed carbonate shelves is enhanced during sea level rise and fall when a tidal, hydraulic pressure gradient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shelf-lagoon and the adjacent ocean basin. Tidal flows attain a maximum, and channel incision is greatest, when a large hydraulic pressure gradient coincides with small channel cross sections. Our tidal-incision model may explain the observation of other workers, that sediment is exported from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elf to the adjacent ocean basins during intermediate (rather than last glacial maximum) low-stand, sea level positions. The model may apply to other rimmed shelves, both modern and ancient.  相似文献   

995.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土触变性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砂质粉土和粉质粘土触变性的对比试验研究,阐述了黄河口粉土的触变性。试验结果对解释粉土的失稳机制、解决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和防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I)基因序列对北京地区和江汉湖群部分湖泊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661bp的基因片断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B.calyciflorus COI序列的同源性为82%—93%。在6个种群中,共获得了15种单元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单元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0.248-0.263),而在同一季节单元型之间遗传距离较小(0.002-0.03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各种群之间无共享的单元型,同一季节不同湖泊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未按照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按采样时间分组进行AMOVA分析,组间差异高达94.09%;DH-I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同一湖泊不同季节样品之间,遗传变异较大,这表明在同一湖泊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轮虫休眠卵,当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后,不同基因型之间会发生更迭。  相似文献   
997.
海中悬移质是决定海洋光学性质、海洋水质,河口海岸带演变动力过程的重要环境参数。本文利用模拟遥感反射比数据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悬移质浓度,并利用东中国海现场同步数据对该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8.
在紫外线老化前后,利用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分别添加金红石型和锐钛型纳米TiO2的氯醚树脂。研究发现,氯醚树脂中氯、氧元素具有表面富积现象——趋肤效应,而钛和碳元素在内层聚集;添加颜料粒子越小,在表面含量越大;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紫外屏蔽性好,减缓树脂老化;而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具有显著的光催化活性,加速树脂老化。因此,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将是一种有前途的紫外线吸收剂。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1000.
渤海区域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库是GIS的基础。以渤海区域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为例,阐述了基于GIS的海洋地学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组织方法,及所包括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数据分类、分层方案,命名及编码规则,以及二者之间的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