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13篇 |
免费 | 1355篇 |
国内免费 | 22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1篇 |
大气科学 | 837篇 |
地球物理 | 1057篇 |
地质学 | 3397篇 |
海洋学 | 1888篇 |
天文学 | 96篇 |
综合类 | 403篇 |
自然地理 | 8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195篇 |
2022年 | 375篇 |
2021年 | 389篇 |
2020年 | 352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340篇 |
2017年 | 367篇 |
2016年 | 349篇 |
2015年 | 341篇 |
2014年 | 367篇 |
2013年 | 476篇 |
2012年 | 437篇 |
2011年 | 500篇 |
2010年 | 528篇 |
2009年 | 479篇 |
2008年 | 494篇 |
2007年 | 486篇 |
2006年 | 499篇 |
2005年 | 405篇 |
2004年 | 321篇 |
2003年 | 229篇 |
2002年 | 229篇 |
2001年 | 260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13.
14.
1994-1996年每年3月、7月在厦门同安琼头海域采集雄性文昌鱼,采用冷冻蚀刻的常规技术,研究文昌鱼精子发生核孔复合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核孔复合体结构中很可能存在着作为运输物质的中央颗粒。各种生殖细胞中的核孔复合体的大小和密度不同,平均值约为:精原细胞(60±1.20)nm,(2.9±0.04)孔/μm2;初级精母细胞(76±1.80)nm,(4.8±0.05)孔/μm2;次级精母细胞(72±1.30)nm,(4.6±0.03)孔/μm2;精细胞(97±1.40)nm,(5.4±0.06)孔/μm2。这与细胞的生理功能有关。核孔复合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极性特点,主要集中在靠初级精母细胞的高尔基区一侧和靠精细胞的前项体一侧的核膜上,表明了细胞核局部的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5.
"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明确了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最大规模及适宜性空间.本文基于哈尔滨市"双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运用ArcGIS软件中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对哈尔滨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冲突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承载规模评价结果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对哈尔滨市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超载规模进行分级;针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突出问题和风险,分析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路径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第二大洪水,大通站洪峰流量达到84 500 m3/s。本文基于2020年7月长江口特大洪水期间最大浑浊带多站位的水沙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悬沙粒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常态水文条件下的粒度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平均中值粒径为10.4μm,变化范围为6~27μm,以黏性细颗粒泥沙为主;其中核心区南槽、北槽及北港的中值粒径分别为8.4μm、7.6μm和8.5μm,过渡区分别为7.2μm、16.4μm和14.5μm。(2)悬沙中值粒径垂向分布受不同组分影响,核心区底层中值粒径为8.8~9.6μm;底层黏土含量在28%~31%之间,粉砂含量在61%~64%之间,中值粒径主要受黏土及粉砂组分影响;过渡区北港和北槽垂向平均砂组分高达19%,南槽砂组分平均仅占5%,中值粒径主要受砂组分影响。(3)对比2013年洪季浑浊带数据,2020年粒径整体增大5.4μm,核心区黏土含量相较2013年减少12.7%,砂增加6.3%;过渡区北槽与北港平均粒径增大10μm。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黔南坳陷和桂中坳陷的地层对比和分析,识别出了8种层序界面标志,共划分两个超(二级)层序SS1和SS2,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在层序格架中对研究区内的储集体类型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生物礁(滩)储集体、白云岩储集体和缝洞型储集体等3种类型。对层序格架中储集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总结归纳:有利的储集体主要有TST礁滩灰岩储集体、HST礁滩灰岩、白云岩储集体。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宁芜玢岩铁矿深部寻找大冶式铁矿的探讨——以宁芜铁矿南段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Fe-Cu-Au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宁芜、大冶铁矿成矿模式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按照成矿系列中缺位预测的原则,认为在宁芜盆地南段的深部,岩体具有双层结构特征,进而结合其深部存在着与矿体相关的膏盐层,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之下应存在大冶式铁矿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宁芜盆地南段"丰"字型成矿模式,并采用多重物探方法重点对姑山铁矿南部进行了综合探测.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应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