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4篇 |
免费 | 2661篇 |
国内免费 | 16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4篇 |
大气科学 | 1001篇 |
地球物理 | 1112篇 |
地质学 | 3549篇 |
海洋学 | 1984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437篇 |
自然地理 | 8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21篇 |
2023年 | 259篇 |
2022年 | 414篇 |
2021年 | 419篇 |
2020年 | 383篇 |
2019年 | 398篇 |
2018年 | 365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368篇 |
2015年 | 365篇 |
2014年 | 386篇 |
2013年 | 506篇 |
2012年 | 460篇 |
2011年 | 510篇 |
2010年 | 550篇 |
2009年 | 487篇 |
2008年 | 495篇 |
2007年 | 498篇 |
2006年 | 508篇 |
2005年 | 404篇 |
2004年 | 323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35篇 |
2001年 | 263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物资料等,对东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沉积特征和东沙两侧潮汐通道的水流泥沙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的沙脊偏于西侧,西侧滩面较窄、高程较高且岸线较为顺直,东侧滩面较宽、高程较低且岸线较为破碎;西洋和陈家坞槽均处于冲刷状态,净输沙的主要方向为输向槽外或输向条子泥;东沙近三十年来面积有所缩小且有外围向中央收缩的趋势,尤其以向东、向南方向的迁移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2.
根据Aqua MODIS 2级云产品和Cloudsat的2级产品资料,结合降水数据和MODIS L1B级辐射率数据,对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夏季的三次强降水过程中冰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些物理量和降水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中,强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高值区内云相为冰云,冰云云顶高度在8~17 km,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云光学厚度、冰水路径分别最高可达60 μm、 150、 5 000 g?m-2;冰云光学厚度、冰水路径、冰云云顶高度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在垂直分布中,冰云主要分布在3.5 km以上,发生强降水站点的冰云为深对流云,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水含量、冰云粒子数浓度分别最高可达150 μm、 3 000 mg?m-3 、 500 L-1;冰云粒子有效半径高值区存在于云层中下部,且随高度上升而减小,冰云粒子数浓度高值区存在于云层中上部,且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冰水含量高值区则存在于云层中部;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水含量、冰云粒子数浓度在9 km以上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3.
The seasonal response of surface wind speed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chang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10 years(2002-2011)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wind speed perturbations and SST perturbations exhibits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tion,with more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cold seasons than in the warm seasons.This seasonality i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ST and surface wind speed is attributable primarily to seasonal changes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background conditions in frontal regions.The mean SST gradient and the prevailing surface winds are strong in winter and weak in summer.Additionally,the eddy-induced response of surface wind speed is strong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although the locations and numbers of mesoscale eddies do not show obvious seasonal features.The response of surface wind speed is apparently due to stability and mixing withi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MABL),modulated by SST perturbations.In the cold seasons,the stronger positive(negative)SST perturbations are easier to increase(decrease)the MABL height and trigger(suppress)momentum vertical mixing,contributing to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ST and surface wind speed.In comparison,SST perturbations are relatively weak in the warm seasons,resulting in a weak response of surface wind speed to SST changes.This result holds for each individual region with energetic eddy activ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104.
Marine algae contain various bromophenols with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including antimicrobial,anticancer,and anti-diabetic effects.Here,we briefly review the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the biomaterials from marine algae,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potential anti-diabetic applications.Bromophenols from marine algae display their hyperglycemic effects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α-glucosidase,as well as other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05.
依托韩城地区主要煤层,开展了饱和水煤岩在两种不同离心速率下离心1.5 h后的核磁共振实验.同时,结合称重测煤芯饱和度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离心速率下煤岩内部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的消长关系.实验表明,离心速率增大,煤岩核磁整体信号衰减,横向弛豫时间(T2)的几何均值和截止值逐渐下降.与饱和水煤岩相比,2000 r/min速率离心后的煤岩T2谱强度下降5.14%~52.39%,几何均值下降24.72%~71.22%;4000 r/min速率离心后的煤岩T2谱强度下降49.51%~63.36%,几何均值下降44.69%~81.59%;T2截止值下降44.09%~74.30%.研究发现,离心前后煤岩内部残留水量变化率与T2谱累计强度变化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与几何均值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较差.分析认为,离心速率和孔渗特征共同决定煤层水可动性的NMR响应. 相似文献
106.
1966年邢台地区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分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像。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7.
海南岛前寒纪岩石圈演化的记录:基性岩类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性岩类具有的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海南岛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石圈的演化史。古中元古代时,琼中屯昌变基性-超基性岩,为大洋型火山岛弧低钾拉斑玄武岩,明显具有镁铁质-玄武质科马提岩特征,来源于高度亏损的地幔;与之同时代的琼西,则为一套具洋底玄武岩和岛弧拉弦玄武岩的过渡型玄武岩,是古俯冲带上部地幔楔和自消减带卷入地幔楔地壳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端元部分熔融产物,具低亏损地幔特征,产生于弧后(或弧间)盆地环境;中新元古代的琼西变基性-超基性岩具铁镁质-超铁镁质科马提岩特征,来源于较高亏损的地幔,产于大洋板块边缘的构造环境。据此,可以推测,海南岛前寒武纪岩石圈演化至少经历了古中元古代的古板块俯冲、中新元古代的裂解二次事件,并伴随洋盆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范》[1]执行前,市政污泥往往直接倾倒于填埋场形成污泥库,导致垃圾设计库容显著降低。为恢复填埋场库容,许多填埋场面临污泥库的原位加固处理。通过2组模型试验,探讨真空预压处理污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后污泥含水率显著降低,强度提高至2~4 kPa;污泥排水固结系数随预压过程发展表现出非线性;排水板周围污泥含水率和渗透系数降低明显,阻碍离排水板较远处污泥排水固结,因此减少排水板间距可显著提高污泥处理效果;真空预压过程中污泥中孔压变化规律与常规淤泥质土有明显区别,特别是远离排水板的位置孔压消散幅度小,表明污泥中孔压消散规律不符合传统的太沙基固结理论;污泥真空预压过程中,间歇式通正气压会在处理初期阶段加快排水速率,但整体改善作用不明显;真空预压可作为污泥减量化的一种途径,如要满足后续堆载垃圾的要求,还需配合其他原位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强度。 相似文献
109.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0.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in Kuqa Depression-Tianshan,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 from sandstone detrital and geochemical recor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Zhong GUO Hong WANG Daoxuan & LIN Wei . Institute of Geology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 Tarim Oilfield Branch CNPC Korla China . Hefei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unxilu Hefei China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5,48(9):1387-1402
Succeeding to multiply collisions of different blocks in Late Paleozoic[1―5], complex intracontinent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Tianshan area during Mesozoic-Cenozoic[6―16], which controlled coeval basin-range evolution and resulted in intensive modi- fic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Paleozoic oil-gas reser- voirs[17―19]. The Kuqa Depression is a secendary struc- tural unit of the Tarim basin, in which Mesozoic- Ce- nozoic deposits occur in thickness of 6000―7000 m. The Kuq…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