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2篇 |
免费 | 364篇 |
国内免费 | 2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8篇 |
大气科学 | 125篇 |
地球物理 | 168篇 |
地质学 | 691篇 |
海洋学 | 18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Origin of Listwanite in the Luobusa Ophiolite, Tibet, Implications for Chromite Stability in Hydrothermal Syst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an YANG Jingsui Paul T. ROBINSON XIONG Fahui CHEN Yanhong LAI Shengmin CHEN Mei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5,89(2):402-417
Listwanite from the Luobusa ophiolite,Tibet,forms a narrow,discontinuous band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We undertook a detailed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miner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ur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during listwanite formation. Three alteration zone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mineral components and texture are recognized and,in order of increasing degree of alteration,these are: zoneIII is rich in serpentine minerals; zoneII is rich in talc and carbonates; and zoneI is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s and quartz.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three alteration zones show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of som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the protolith,although some oxides show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Mg O. Gold mineralization is recognized in the Luobusa listwanite and may signify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future mineral exploration. Gold enrichment occurs in both zoneI and zoneIIand is up to 0.91 g/t in one sample from zoneI. We show that CO2-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can modify both the occurrence and composition of chromite grains,indicating some degree of chromite mobility. Low-Cr anhedral grains are more easily altered than high-Cr varieties. The compositions of chromite and olivine grains in the listwanite suggest a dunite protolith. 相似文献
162.
睡莲类植物ITS 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睡莲类植物是目前植物分子系统学与进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类群。核基因组的ITS区是核核糖体(nrDNA)转录单位的一部分。测定和分析了5个属的7种睡莲类植物的核核糖体ITS序列,并与GenBank中提取的相关序列进行了组合分析,初步获得了睡莲类植物的2个ITS系统树,结果也支持现有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有关金鱼藻处于较原始位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3.
个旧锡矿大马芦层间氧化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床品位高、工业利用价值大,加强这类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于矿山深部及外围的锡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其矿床成因,并总结出:“背-突式”、“向-断-凹式”、“断-互式”及“断裂式”四种成,矿模式。按这些模式的找矿实践表明,找矿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64.
165.
近百年来由于受气候暖干化、青海湖湖体水位下降和周围草地退化及沙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变化,加速了湿地环境变迁的生态过程。本研究在青海湖北岸地区选取三种典型沼泽湿地(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盐地凤毛菊Saussurea salsa),建立地层的年代序列,计算得到每一测年段内的沉积速率,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气候变化,分析湿地形成的历史背景,初步揭示三种沼泽湿地的发育和沉积规律与全球变化的耦合性。结果表明光释光测得的三种沼泽湿地其发育时期各不相同,华扁穗草沼泽湿地发育于8.436±0.6 ka,藏嵩草沼泽湿地发育于2.058±0.11 ka,盐地凤毛菊沼泽湿地发育于1.143±0.20 ka;从整个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来看盐地凤毛菊湿地沉积最快(0.63 mm/a),藏嵩草湿地次之(0.39 mm/a),华扁穗湿地最慢(0.09 mm/a)。三种沼泽湿地主要在气候由暖干向湿润期转变时形成,自形成以来由于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因素的影响,沉积并非随时间呈线性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66.
介绍了地—空界面天然中子流的来源和轻便型天然中子流测量仪器。论述了地—空界面天然中子辐射场的扰动。理论与长期观测表明,在地—空界面上天然中子流注量率随高程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增加,而在近地表(20m内)却随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天然中子流注量率与大气压力呈负相关关系,气压系数为(-0.060~-0.064)中子计数/30min/kPa;地—空界面天然中子流的纬度效应与高空中更显著;天然中子流注量率异常与气象的变化密切相关;地表介质的含水率增高,则地—空界面上升快中子流明显降低。通过对地一空界面天然中子流测量,可以揭示气象的瞬态变化、确定地表介质的含水率的关系,以及在地震预报与环境电离辐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7.
169.
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对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部分为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储集性好,孔隙度一般为20%左右,渗透率为100×10-3 μm2~1 000×10-3 μm2,为高孔—高渗储层.区内古近系中深层储层中发育有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别为2 500 m~2 8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3 200 m~3 4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3 700 m~3 9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以贫石英、富长石为特征的储层具备了在中深层形成次生孔隙的基础,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具有耦合关系,成岩演化是控制储层发育至关重要的因素,溶蚀作用是形成中深部优质储层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70.
电离层延迟是精密单点定位的主要误差源,双频用户可利用组合观测值消除其影响,单频用户只能利用电离层模型对其加以改正.因此电离层模型的精度对单频精密单点定位(single-frequenc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SF-PPP)的精度至关重要.为分析欧洲轨道确定中心(Center Orbit Determination Europe,CODE)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GIM)在中国区域内的精度,在不同纬度范围内选取25个均匀分布的陆态网基准站,从STEC(slant total electron content,STEC)精度及单频动态定位精度两个角度对CODE GIM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STEC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7天内的平均值为6.38 TECU,应用CODE GIM进行单频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的精度在水平方向达到亚米级,高程方向达到米级,在高纬度地区CODE GIM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