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636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31.
介绍了26Al/10Be等时线埋藏测年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范围。将应被同时埋藏的一组石英矿物样的26Al-10Be浓度拟合成等时线,从其斜率解得样品的埋藏年代。在如下情况下该法可克服未知参数多于制约方程的困难:1)冰碛物-古土壤序列中古土壤形成年代的研究,以规避继承核素(inherited nu-clide)的干扰;2)因样品埋藏不够深引起的后期生成核素的干扰。此外,依据等时线拟合结果可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简单恒态侵蚀模式。等时线法的引入,拓宽了埋藏测年的应用范围,并为埋藏测年数据可信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132.
WRF模式模拟的地表短波辐射与实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欢  赖安伟  陈正洪  白永清  成驰  李芬 《气象》2012,38(5):585-59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对2009年1、4、8和10月进行了约4个月的逐日(0~36小时)到达地表短波辐射模拟,将输出结果转换成逐小时太阳总辐射,并以武汉站为例,与地表实测逐小时总辐射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个月的日间模拟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均通过了置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2)日间各时刻模拟值与实况相比,平均预报误差早晚小,中午大;平均绝对误差变化趋势与平均预报误差相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则一般早晚大,09—15时较小且变化幅度小,可信度高于其他时刻。(3)WRFV3模式对太阳总辐射,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均有一定预报能力,尤其以晴天表现最佳。距直接使用模式输出的地表短波辐射结果作为光伏发电系统初值用于发电量预报还有一些误差,可以尝试采用误差订正等方法修订,提高数值预报结果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3.
近年来,横琴新区地质灾害较为频发且分布广泛,随着经济发展,地质灾害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成因,将区内地质灾害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和软土沉降类地质灾害.通过对研究区各类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着手,构建适用于横琴新...  相似文献   
134.
为了克服超分辨重建后的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的界定还采用人工对比判读存在误差和结论不统一的缺点,利用调制传递函数、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和人眼极限频率,建立了一种新的空间分辨率客观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超分辨率重建后的遥感图像相比原始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倍数,从而推断出重建后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的大小。在数值测试中,利用不同的超分辨率方法对分级变频矩形光栅图像进行重建,采用提出的空间分辨率评价方法,与归一化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信息熵、灰度平均梯度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一致。此方法为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改进值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5.
全球干热岩资源开发诱发地震活动和灾害风险管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热岩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干热岩位于地壳浅部3~10 km,在采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等通用开发方式过程中,伴随着地壳应力状态的扰动,部分开采项目发生较大震级的诱发地震事件,甚至造成明显灾害、引起社会问题,亟待实现科学利用和风险管控.鉴于此问题在平衡能源开发战略和社会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本文梳理了全球干热岩开采诱发地震的总体情况、典型案例,整理了在成因和机理研究、地震灾害风险管控和缓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已有EGS项目案例中诱发地震震级超过3.0的达到31.2%、主要与断层活化有关,最大的诱发地震可发生在注水压裂、关井后、循环生产等各阶段.干热岩开采诱发地震有多种成因,已有案例多为多种成因共同作用,其中的关井后的尾随效应是目前重大难点.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广泛的诱发地震机理研究并探索多种减灾措施,认为累积注水体积、注水速率与最大诱发震级之间不存在普适性的定标关系,前瞻性预测需要采用"一井一策"的方式.在缓解诱发地震灾害风险上,普遍采用科学的流体注入策略、对注采策略进行验证校准、持续开展地震活动监测等系列措施.此外,对储层的临界应力状态和应力时空演化的量化描述、地热储层内的先存断层与裂缝的探测识别、可有效管控地震发生的流体注入策略等,是当前干热岩资源开发减轻地震风险的主要技术难点,而利用地热储层实时感知信息技术、采用新的注入热交换载体、发展前瞻性的地震预测方法是该领域目前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根据我国的干热岩资源开发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实际情况,亟待建立开采场地安全性和灾害风险评价、多学科的地震监测网络和分析技术、地震灾害风险管控红绿灯系统等技术体系,并加强关井后的尾随现象、多场耦合等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36.
封闭条件下抛石路堤降温效果及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3,他引:9  
在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的修筑与维护中, 如何保证多年冻土不退化所采取措施的长期可靠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实际工程中半开放半封闭抛石路堤受到风沙或积雪填埋后,在不同温度变幅条件下的降温效果. 实验结果发现: 在满足一定厚度时, 封闭条件下的块石层仍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具有可变等效导热系数的特性, 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热二极管效应". 在外界温度变幅较大的条件下, 降温速度和降温效率均大于温度变幅较小的情况. 通过对块石层顶底温差与其顶部温度变化关系, 以及块石层内温度场特征的分析, 证实了封闭块石层内自然对流的真实存在和对流的运动发展趋势. 试验结果为抛石路堤降温的长期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7.
牙形石的分离方法简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简述牙形石的一般分离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用三溴甲烷和丙酮配制的重液来分离牙形石的实验装置、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重液的回收再利用;建议将重液的密度配制为2.80—2.81g/mE,这样可有效地分离出牙形石,采用自然蒸发法回收重液,处理50g样品仅损耗5mL的重液;对几种国际上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杜列液、M—45及多钨酸钠等重液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8.
川西汉旺地区雷口坡组四段风暴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聪  刘树根  宋金民  唐玄  赖冬 《沉积学报》2019,37(1):94-103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川西汉旺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发育典型的风暴岩,具有底冲刷—充填构造、风暴砾屑层、菊花构造和丘状交错层理等典型风暴沉积标志。根据该风暴岩岩性、沉积位置、沉积标志组合特征,共识别出三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1)序列Ⅰ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粒序段组成,代表靠近风暴浪基面附近的台前缓斜坡下部环境; 2)序列Ⅱ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粒序段、平行纹层段、丘状纹层段组成,代表靠近正常浪基面附近的台前缓斜坡上部环境; 3)序列Ⅲ由粒序段、平行纹层段组成,代表台地边缘环境。风暴层序自下而上的沉积演化为:台前缓斜坡下部—台前缓斜坡上部—台地边缘,整体为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39.
The Late Trias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Yidun terrane can provide vital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Plaeo-Tethys in western China. We present new zircon U-Pb,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Sr-Nd-Pb-Hf isotopic data for the Litang biotite monzogranites, Yidun terrane. The biotite monzogranites have a zircon U-Pb age of 206.1±1.0 Ma(MSWD=1.9,n=30), which indicates Late Triassic magmatism. The biotite monzogranites display I-type affinity, high Na_2O(3.38-3.60 wt%) contente,medii SiO_2(67.12-69.13 wt%), and low P_2 O_5 contents(0.10~0.12 wt%). They enriched in Rb,and Ba and depleted in Nb and Ta, with negative Eu anomalies(Eu/Eu*=0.74—0.81). They have evolved Sr-Nd-Pb-Hf isotopic composition, i.e.,(~(87) Sr/~(86 )Sr)i=0.714225 to 0.714763, negative ?_(Nd(t)) values of -2.0 to-2.6 with two-stage Nd model ages ranging from 1.01 to 1.05 Ga, negative ?_(Ht)(t)) values o f-3.4 to-4.1 with two-stage Hf model ages of 1.85 to1.88 Ga, suggesting a matured crustal sources. Their low Al_2O_3/TiO_2 ratios and medium Cao/Na_2O ratios, medium Mg~# and SiO_2 contents, low [molar Al_2O_3/(MgO+FeO~T)] values, and high [molar Cao/(MgO+FeO~T)]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Litang biotite monzogranite wa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metabasaltic rocks.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propose that the Litang biotite monzogranite derived from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and closure of the Ganzi-Litang ocea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The mantle wedge-derived mafic melts provided sufficient heat for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metabasalt protolith with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