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1 研究背景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简称鲁甸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此次地震发生后,关于震源深度,一些研究者给出不同结果,如:张广伟等(2014)利用gCAP方法进行拟合,得到此次地震矩心深度为5 km;Xie等(2015)利用CAP方法进行拟合,得到此次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笔者采用gCAP方法和全波形方法,获得此次地震矩心深度分别为3 km和10 km.由此可见,不同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拟合所得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并不一致.文中拟采用Yuan等(2020)开发的深度扫描法重新判定鲁甸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22.
1 研究背景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简称鲁甸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此次地震发生后,关于震源深度,一些研究者给出不同结果,如:张广伟等(2014)利用gCAP方法进行拟合,得到此次地震矩心深度为5 km;Xie等(2015)利用CAP方法进行拟合,得到此次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笔者采用gCAP方法和全波形方法,获得此次地震矩心深度分别为3 km和10 km.由此可见,不同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拟合所得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并不一致.文中拟采用Yuan等(2020)开发的深度扫描法重新判定鲁甸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23.
笔者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区域地质对比,将特提斯中西段的古生代构造域划分为Iapetus-Tornquist洋加里东造山带、Rheic洋华力西期造山带、乌拉尔-天山中亚造山带和古特提斯Pontides-高加索-Mashhad造山带,并提出4个初步认识:(1)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原特提斯大洋在欧洲以Ia...  相似文献   
24.
北冈底斯带日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日土县-拉梅拉山口一带的日松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日松花岗岩体属钙碱性岩类型,绝大多数样品含透辉石标准分子。富集Rb、Pb、Th等而亏损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呈现出右倾缓倾斜型的特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负Eu异常。与前人研究确定岩体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始新世不同,本文认为岩体的侵位时代主要为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两期。获得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LA-ICP MS锆石U-Pb年龄为108.4±2.1Ma(MSWD=2.4,n=18),结合锆石稀土元素特征、岩浆振荡环带特征(CL图像)及锆石Th/U比值,上述年龄可以代表岩体的形成年龄(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εHf(t)为正值,介于1.49-3.86间(平均值为2.50);而石英闪长岩样品(D1045)的εHf(t)多数为负值,介于-2.09至0.15之间(平均值为-0.69)。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别在763.0-884.5Ma(D1045-2)、959.1-1073.5Ma(D1045)之间。两件样品的εHf(t)和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均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暗示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应该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日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基本反映了北冈底斯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时间和源区等特征,其成因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南俯冲过程中幔源物质参与岩浆形成演化有关。本文研究成果,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25.
澜沧岩群位于滇西"三江"地区的昌宁—孟连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双江地区出露的钠长浅粒岩进行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演化。利用LA-ICP-MS对钠长浅粒岩中具有典型岩浆震荡环带的锆石U-Pb定年,获得了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6.5±1.6Ma,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O1)。Hf同位素原位分析获得锆石εHf(t)值为-5.6~-2.2,TDMc年龄为1591~1802Ma,表面源区物质形成于早元古代晚期—中元古早期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钠长浅粒岩的原岩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SiO2=67.89%~68.91%、富铝Al2O3=14.48%~15.14%、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整体呈"右"倾型;δEu值介于0.60~0.64之间,呈现强Eu负异常,表明斜...  相似文献   
26.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的提高,大范围实时监测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的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收集了黑河流域阿柔冻融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MODIS数据,驱动VPM、TG、VI和EC-LUE4个模型估算了该站点的GPP,并应用涡动相关观测的GPP验证了模拟结果,并比较了这4个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阿柔站2009年的涡动相关观测的GPP、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和ER(Ecosystem Respiration)分别为:804.2gC/m2/yr、129.6gC/m2/yr和673.6gC/m2/yr。该站点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83.8%通过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基于遥感的GPP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高寒草甸的GPP,全年的判定系数在0.94以上,生长季的判定系数大于0.84。  相似文献   
27.
贵州罗甸晚二叠世辉绿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黔东南罗甸辉绿岩为拉斑系列岩石,其主量元素以高TiO2(2.36%~2.57%)、高CaO(9.40%~10.31%)、低MgO(5.65%~6.93%),低碱且Na2O>K2O为特征;稀土含量(ΣREE= 164.9×10-6~ 187.3×10-6)较高,反映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正异常(δEu=1.22~1.2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具有右倾分布特征。对辉绿岩中锆石进行的LA-ICP-MS U-Pb定年分析获得其谐和图下交点年龄为255.0±0.62Ma,代表岩体结晶时代。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罗甸辉绿岩可能起源于接近于原始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罗甸辉绿岩具有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年龄与峨眉山玄武岩的主喷发期基本同时。综合分析认为,黔东南晚二叠世辉绿岩是峨眉山玄武岩同质异相岩浆活动的产物,黔东南罗甸—望谟一带处于峨眉山玄武质岩浆活动的东部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28.
唐古拉岩浆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中央隆起带附近,构成南北羌塘的构造界限,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得有必要对该套岩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唐古拉岩浆岩带西段夏玛日晚三叠世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测试,获得2件二长花岗岩样品中锆石边部振荡环带的U-Pb年龄为231.0±1.4Ma、227.2±1.6Ma,可以确定岩浆侵位结晶时代为晚三叠世;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岩体具有负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且变化范围较小,两阶段地壳Hf模式年龄确定其源岩时代为元古代。核部继承锆石的U-Pb年龄较为分散,Hf同位素组成显示其成因复杂,且时代较老(1.2Ga,最高达3.0Ga),表明研究区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体全碱含量(Na_2O+K_2O)在4.86~7.45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在1.15~1.82之间(1.1,为强过铝质),CIPW标准矿物组合全部含刚玉C分子(含量1%)。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缓倾斜型的特征,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稀土元素总体分馏程度较高,且轻稀土分馏相对较强。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含量均出现分化,K、Ti等元素强烈亏损,Nb、Ba、Ce及Sr等元素轻微亏损,而Ta、Pb等元素富集。夏玛日晚三叠世花岗岩应为壳源物质重熔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成因应与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的碰撞造山演化有关,在相对高温(800℃以上)且富含流体的条件下,由前寒武纪碎屑沉积物中硬砂岩成分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在后期构造控制下上升侵位。  相似文献   
29.
30.
“峡谷丹山”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地貌组合,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青海省化隆县拉木峡为黄河一级支流,发育典型的角度不整合和丹霞地貌,因而成为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形成演化研究的良好区域。以该地貌组合类型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形成年代研究为目标,采用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对组成峡谷的岩石及地层、构造背景开展研究,系统总结与分析拉木峡地貌景观的形成动力和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演化的指示意义。拉木峡由约900 Ma前的新元古代化隆岩群片麻岩及角度不整合于其上的约54 Ma前的新生代古近纪西宁群红色砂砾岩层组成。约8 Ma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丹霞地貌雏形开始形成。自1.1 Ma黄河贯通化隆盆地后,受拉木峡流水强烈侵蚀下切和重力崩塌的持续作用,发育“峡谷丹山”地貌组合景观。峡谷险峻幽深、丹霞栩栩如生,成为极具典型性、独特性和稀有性的国家级地质遗迹,对青藏高原隆升、黄河形成演化和新生代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