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系统自振频率限制是海上风机结构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运行状态下风机动力荷载会引起基础的水平侧移,较大的水平侧移会导致基础刚度的降低,进一步影响风机系统的自振频率。该文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平台,建立单桩式海上风机结构系统的自振频率数值模型,并讨论运行状态下基础水平侧移对大直径海上风机系统自振频率的影响。模型中考虑了塔筒的变截面特性;桩-土相互作用通过p-y曲线方法模拟;桩和塔采用梁单元模拟;通过Pushover分析汇总出水平侧移引起的桩顶水平刚度。研究结果表明:桩基侧向位移会降低风机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桩基侧向位移对基频的影响较小,对高阶频率的影响显著;大直径海上风机的频率计算中可忽略风机运行状态对体系自振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内蒙古大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应用内蒙古117个气象观测站38年(1971—2008年)的历史资料,对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降雪量具有东强西弱、山区强平原弱的地域分布特征,强中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的大、小兴安岭地区为大值区,超过了50mm;次强中心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阴山山脉,过了40mm;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为小值区,不到10mm。近38年内蒙古大雪日数总体是略有下降的趋势,全区大雪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多的年份超过300个站次,少的年份不到100个站次。内蒙古大雪过程主要发生在3、4、10月,超过70%的大雪过程发生在该时段,5、11月次之,隆冬季节大雪发生较少。内蒙古大雪、纯雪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较雨夹雪发生日数明显偏少。春季从3月中旬至5月底、秋季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雨雪转换季节。大雪(雨夹雪)出现最多的是4月和10月,年平均在30站日左右,较纯雪日多4倍。3月和11月雨夹雪发生日数与纯雪发生日数相当。  相似文献   
93.
基于CALIPSO资料的沙尘暴过程沙尘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学恭  陈受钧  云静波 《气象》2014,40(3):269-279
综合利用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和MM5数值模拟结果,对2010年3月19—22日强沙尘暴过程不同阶段沙尘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在沙尘暴成熟阶段,沙尘层分布于2~9 km(850~250 hPa)的几乎整个对流层中,冷锋前抬升和锋后下沉导致的旺盛垂直混合使沙尘呈现相对均匀的垂直分布。在沙尘扩展及远距离传输阶段,沙尘层明显分为两层,分别位于对流层低层(700 hPa以下)和对流层中高层(600~300 hPa)。在沙尘暴各个阶段,弱风速垂直切变和弱位温、相当位温垂直变化始终与沙尘层配合,显示沙尘层维持中性混合层,而两个沙尘层之间则为强风速垂直切变及位温、相当位温锋区。另外,沙尘暴发展过程中,高空急流、位涡、比湿等要素均表明出明显的对流顶折叠和高空位涡下传,且在对流顶较高的区域,沙尘向上的扩展也较高,反之则较低。需要指出,在沙尘暴扩展和远距离传输阶段,在40°N附近,7~9 km沿纬向一线,均出现一小范围孤立沙尘区位于平流层中(或平流层附近),表明沙尘暴过程中能够产生沙尘的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并在平流层中形成持续性的沙尘传输带。这可以成为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及其在平流层中传输的一个直接的监测证据。  相似文献   
94.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粒度组成与沙山地貌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沙山的成因与发育机制,在沙山密集分布的中心地区选择典型高大沙山作为研究对象,将单个沙山的物质组成与地貌分带相结合进行系统、定量的研究.通过粒度分析获得了沙山不同剖面、不同部位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和各粒级含量的变化等数据,并进一步探讨了粒度组成和含量变化与沙山地貌分带、形成风动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巴丹吉林沙漠沙山粒度组成为粗粉砂、极细砂、细砂、中砂、粗砂.其中细砂含量最高,中砂、粗砂次之,极细砂和粗粉砂含量均较少.2.沙山迎风坡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比迎风坡下层和背风坡表层要粗,其搬运介质的平均动能也最大.3.从沙山坡脚到坡顶粒度组成均呈现由粗变细的趋势,这是由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受到的动力作用存在差异决定的.4.沙山迎风坡不同部位的坡度、沙丘类型与分布在纵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可将其分为风蚀粗化的平沙洼地带、稀疏简单的新月形沙丘或沙丘链带、密集叠置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带、陡峭的主峰带等4个地貌带.5.组成沙山的风沙物质不是一次搬运到达沙山中上部的,而是经过了多次的风力搬运阶段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95.
From 2000 to 2010, monitoring of radio emission from the Crab pulsar at Xinjiang Observatory detected a total of nine glitches. The occurrence of glitches appears to be a random process as described by previous researches. A persistent change in pulse frequency and pulse frequency derivative after each glitch was found.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glitch sizes and the time since last glitch. For these glitches Δν p and D[(n)\dot]p\Delta\dot{\nu}_{p} span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pulsar suffered the largest frequency jump ever seen on MJD 53067.1. The size of the glitch is ∼6.8×10−6 Hz, ∼3.5 times that of the glitch occurred in 1989 glitch, with a very large permanent changes in frequency and pulse frequency derivative and followed by a decay with time constant ∼21 days. The braking index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nges. We attribute this variation to a varying particle wind strength which may be caused by glitch activities. We discuss the properties of detected glitches in Crab pulsar and compare them with glitches in the Vela pulsar.  相似文献   
96.
97.
模糊综合评判在临沂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塌陷是山东省临沂市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该文首次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岩溶塌陷进行了危险性现状评价,综合得出了危险性评价分级图,为当地岩溶塌陷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同类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98.
腾格里沙漠宁夏中卫沙层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腾格里沙漠地区沙层含水量、水分存在形式、运移和水分平衡等问题,对该沙漠东南部不同沙丘进行了含水量研究.结果显示,腾格里沙漠沙层含水量空间变化大,沙丘中、上部含水量低,下部与洼地含水量高.毛管水层指示毛管水上升高度一般为60 cm左右,毛管水层平均含水量为14.9%.由于研究区相对降水量偏多,沙层水分存在饱和重力水、毛管水、高含量薄膜水和低含量薄膜水等多种形式,在毛管水层之上的沙层水分一般均为薄膜水,5%左右的高含量薄膜水的存在是该区沙层水分含量的突出特点.沙层中薄膜水带的上、中、下部均有含水量较高的层段,表明该区大气降水经蒸发、蒸腾之后,仍有剩余的水分向下入渗,并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99.
文章对2016年江苏省如东紫菜增养殖区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结合2014年和2015年的监测数据,将3年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如东紫菜增养殖区的水温、盐度和pH值适合紫菜生长,虽然近3年均有所变化,但仍有利于紫菜养殖;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无机氮、石油类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年际变化较小;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石油类、砷含量正逐年增加,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含量超出一类海水标准,有机污染指数表明水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山西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等级、阶段、周期与成因。结果表明,明代山西共发生霜雪低温灾害114次,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2,66,26次。灾害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公元1368—1519年为第一阶段,频次较少,强度较弱,以轻、中度灾害为主;1520—1644年为第二阶段,频次较高,强度较大,以中度和重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显示,灾害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即2~3 a,9~14 a和45~55 a。明代山西在1531—1533年、1578—1588年、1591—1607年和1631—1642年共发生了4次寒冷气候事件。寒冷气候事件都发生在1520年之后,说明明代中晚期的气候比早期寒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