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赵景波  顾静 《地质论评》2009,55(5):753-760
根据蓝田田家村、长安四府村、西安吴家坟和岐山雍川村剖面样品的粒度分析、CaCO3含量测定和微结构的鉴定资料得知,关中平原全新世中期形成的土壤S0具有明显的淀积粘化特征和现代沉积间断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剖面特点,该层土壤的构成物质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先前形成的黄土经成壤作用改造而成的。关中平原S0的粘化类型不仅可以指示当地温湿的气候环境和很少有沙尘暴活动,而且它与西北荒漠区全新世千年尺度上的环境变化存在遥相关关系。全新世晚期发育的黄土L0是在相对冷干条件下形成的狭义土壤,它具有明显的残积粘化和残积—淀积粘化特征,它发育在沙尘暴连续堆积的条件下,形成了厚度大发育弱的粘化层和厚度大而均匀分布的CaCO3淀积层。全新世黄土剖面特征显示,在风尘连续堆积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可以不具有明显的剖面分层,厚度可以大于2 m。关中平原全新世L0发育时的气候与西北荒漠区的气候也存在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登记信息实时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形成标准统一、内容全面、覆盖全国、互相关联、实时更新、互通共享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体系.本文针对全国各省、市、县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不同的建设和运行模式,研究了信息平台接入技术机制,提出了国家级信息平台的接入要求、接入内容、接入机制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形成了信息平台接入技术机制框架,为全国信息平台接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细粒松散沉积地层中垂直循环带岩溶划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景波 《中国岩溶》1999,18(2):116-122
根据细粒松散沉积中CaCO3 含量及p H值测定资料所指示的岩溶作用差异,将前人确定的垂直循环带划分为3个亚带。第一亚带为上部的非饱和循环强溶蚀带,第二亚带为中部的过饱和循环沉淀带,第三亚带为下部的不稳定循环弱溶蚀- 弱沉淀带。这3个亚带对CO2 在垂向上的循环有重要指示作用。第一亚带底界是来自大气降水及土壤中CO2 对岩溶作用强烈影响的下界,第二亚带指示到达该带的岩溶水的CO2 基本消耗完毕,第三亚带指示该带之下如要发生明显的岩溶作用则需要除垂向之外的其它CO2 来源   相似文献   
14.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致病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WSBV的致病性与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个体大小无关,WSBV的致病力与感染方式和病毒数量有关;在盐度为14、温度为28-32℃的海水中,游离WSBV在4h内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的白斑综合症死亡斑节对虾,其携带的WSBV在57h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死亡斑节对虾经28℃空气干燥,其携带的WSBV在50h失去感染活性;WSB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斑节对虾,而斑节对虾摄食一定数量病毒才能导致感染;水不能作为游离WSBV的载体传播WSBV。  相似文献   
15.
综合采用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及OSL测年等,对离日喀则市最近的拉堆—乃东和毕定—甲舍拉断裂的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拉堆—乃东断裂在距今约3万年前停止了活动,毕定—甲舍拉断裂则至少在5万年前停止了活动,即二者自晚更新世晚期已不再活动——不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这与部分学者认为拉堆—乃东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的结论不同。研究获得的最新断层活动资料可为该地区的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和环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杨静波  文宏展  杨岚 《水文》2024,44(1):37-43
无实测资料河流逐月水量估算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支撑。基于流域水文相似性原理和水量平衡原理,选用径流模数法、径流系数法、区域水量平衡法,研究提出其逐月水量估算适用范围和估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标准。以现有水文站为假设断面,采用参证水文站资料进行假设断面水量估算,对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估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标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径流模数法适用于集水面积相差不超过20%情形和考虑区间蓄泄水变量情况的集水面积相差在20%至1倍之间情形;径流系数法适用于集水面积相差在20%至1.5倍之间且估算时段有洪水过程情形;区间水量平衡法适用于上下游参证水文站面积比在3倍以内情形;“两种方法相对偏差小于18%”的估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标准可行。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使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重叠公式测定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站点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变化与生态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区域以蓝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和密度随季节变化,表现出1~2个种类成为主要优势种,在丰度、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上远大于其他优势种的特征.依据优势度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将优势种分为3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作为4个季节优势种,占据更多的资源位点,有更大的生态位宽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蓝藻门的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在夏季成为主要优势种,其丰度远大于其他种类,但受到种间竞争及高等水生植物的抑制,没有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其他种在不同季节此消彼长,但仅在若干季节成为优势种.海子湖区周围的进出水口及马洪台区、圆心湖区的围网养殖会直接影响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进而改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各区域的分布,使用t检验证实了这种差异.环境因子与优势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N/P比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综合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 hPa至500 hPa的强冷平流与850 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的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当干对流风暴发生并形成沙尘暴天气时,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可能是其间的一个平衡态.对流层中低层冷平流的强度、位置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过程中混合层以下气层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加之沙尘暴顶层短波辐射有增温效果,在混合层顶(约500 hPa处)出现逆温盖.强冷空气活动是引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伴随着地面剧烈降温,相对湿度骤降,气压涌升,地面风速直接影响沙尘暴强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能更加精细的反映和描述沙尘暴强度的变化.粒子散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和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沙尘暴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1000Mm-1以上,达到强沙尘暴强度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2000Mm-1以上.  相似文献   
20.
Two springs (Cuihua Spring, Shuiqiuchi Spring) in Cuihua Mountain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were observed and sampled monthly during 2004 and 2005 to trace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with seasons. Although both pH values and cation (Ca2+, Mg2+, K+, and Na+) contents of Cuihua Spring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huiqiuchi Sprin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oth springs are obvious. The pH values of both spring waters are between 5.69 and 6.98, lower than that of rainwater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the pH values of both springs similarly vary from high to low and then to high again. Variations in electric conductivities of two spring waters are contrary, although their electric conductiviti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ive with the cation content respectively.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of the two springs or different acidic rocks they passed. The contents of HCO3 , Ca2+, Mg2+, K+, and Na+ are low, indicating a low silicate weathering that the strata in this district are mainly composed of granite and schist of quartz and mica. Differing from change in spring water in karst regions of South China where abundant precipitation and dilution of rainwater cause low pH and electric conductivity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pH values and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ies of two springs in Qinling Mountains are attributed to seasonal changes in CO2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in soil within respective year, rather than rainfall. The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in soil produces more CO2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refore, the water nature of springs in silicate regions chiefly reflects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CO2 produc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