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8篇 |
免费 | 1106篇 |
国内免费 | 12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7篇 |
大气科学 | 884篇 |
地球物理 | 1362篇 |
地质学 | 2858篇 |
海洋学 | 676篇 |
天文学 | 295篇 |
综合类 | 428篇 |
自然地理 | 6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238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285篇 |
2018年 | 309篇 |
2017年 | 294篇 |
2016年 | 296篇 |
2015年 | 277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337篇 |
2012年 | 341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49篇 |
2009年 | 314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57篇 |
2006年 | 226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222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93篇 |
1998年 | 169篇 |
1997年 | 150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进行了理想场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水汽和潜热释放对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影响以及其在背风波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潜热释放对大气层结分布的影响要远大于水汽对大气层结分布的直接影响,如果没有潜热的释放,水汽对背风波的发展和演变的作用非常小,而潜热释放可以使湿层结稳定度急剧下降,迅速破坏原有的层结分布,使这个区域出现非拦截的强烈的垂直运动,波动的崩溃更加迅速和明显。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中,将数值模式里控制潜热释放的参数设为:0、1/2、2的假定情况,则在实际的大气运动过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82.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成岩作用和深部流体作用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具有复杂的埋藏史和地热史,且受深部流体作用改造,成岩作用比较复杂。本文通过对塔中地区6El井奥陶系碳酸盐岩样品开展详细的显微镜岩矿鉴定、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结合塔中地区构造、地层埋藏史及热演化史等资料,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成岩作用及深部流体作用进行了探讨。塔中地区奥陶系包裹体大致可以分为4期:第1期包裹体形成于晚加里东一早海西期早成岩期的同生一准同生或表生暴露阶段,温度接近地表温度,包裹体均一温度〈60℃;第2期形成于晚海西期浅埋藏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05℃;第3期包裹体形成于波动埋藏一深埋藏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为120~186oC;第4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多分布在192~235℃之间,这期高温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应该与岩浆.火山或深部热流体作用有关。另外,包裹体的盐度随均一温度升高而发生变化,这可能反映了塔中地区奥陶系在后期受深部热流体影响。 相似文献
83.
引起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气压、风、大洋环流以及海水密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海平面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而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文利用法国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AVISO)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计算了1992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度,同时详细解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全球空间分布,分析全球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并将海平面变化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的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ISST)海表面温度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4.
泥石流排导结构对于减轻泥石流对周围建筑物的损毁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目前大多数排导结构难以抵御泥石流的强烈侵蚀磨损和周围环境恶劣时伴随产生的腐蚀磨损。首先,通过分析泥石流排导结构侵蚀和腐蚀磨损机理,应用相关磨损量计算公式,提出了考虑侵蚀和腐蚀的泥石流排导结构耦合磨损计算公式。然后,以此为基础,针对磨损过程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建立了泥石流排导结构耦合磨损随机过程模型,推导了任意时刻磨损量的分布函数,实现了评估泥石流排导结构的动态可靠性和概率失效时间。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可为今后泥石流排导结构的磨损定量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5.
一种基于直线特征的影像外方位元素解算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点特征相比,影像上的线特征,特别是直线特征,具有识别相对容易、使用灵活等优点,因此对直线摄影测量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摄影测量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依据空间直线在航空影像上的投影仍然是直线,并结合共线条件方程,通过线性化,推导了基于直线特征计算像片外方位元素的误差方程;并且给出了计算过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线特征计算像... 相似文献
86.
新城镇的建设由于选址时论证不足导致后续发生连锁的地质环境问题,为了科学的分析新城建设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为今后类似建设项目提供警示与借鉴。本文依据最新的详细调查数据,对沅水中游泸溪新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沅麻盆地复杂的地质背景导致新城地质灾害易发和多样,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新城地质灾害易发的基础,新城下伏地层岩溶发育,使得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的发生机率较大,大大制约了城市发展潜力,今后应布设专业监测,进一步科学论证,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7.
ZHOU Ping WEN An-bang YAN Dong-chun SHI Zhong-lin GUO Jin JU Zhan-sheng ZHANG Yi-lan 《山地科学学报》2014,11(2):526-534
Soil erosion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western China.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 calle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GGP), which was launched in 1999, aims to reduce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 western China. Two typical counties in western China, the Zhongxian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Ansai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chosen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reduced by 7.08% from 1989 to 2003. The cultivated land per person was decreased by 8.42% during 1999-2003. Moreover, the stability index of the secondary sector of the economy was increased from 0.91 in the period 1990-1999 to 0.94 in the following ten years. In addition, the stability index of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 increased from 0.88 to 0.92 in Zhongxian county. Meanwhil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reduced by 15.48% from 1990 to 1999.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was decreased by 33.33% from 1999 to 2006. Also, the stability index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s was 0.86 in the period 1998-2002. However, it decreased by 77% during 2002 to 2007 in Ansai Count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had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two regions. Several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amelio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hese two counties of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88.
89.
在我国西南地区,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别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裂,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文章选择了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30°~34°N,102°~106°E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GIS工具,基于确定性系数(CF)方法,选取了地震、地质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4大类因子,包括烈度、震中距、岩性、断裂、高程、坡度、坡向、河流、降雨、公路共10个因子(子集),对汶川和芦山地震诱发的次生滑坡灾害进行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基于z值确定该区域内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类以及基于CF值确定各类集(子集)下各特定因子的具体地震滑坡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因子具有最高的z值,是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产生的关键影响因子,表明地震活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斜坡的稳定性和次生滑坡灾害的面积分布。而对比烈度子集中的具体CF值表明:当烈度小于Ⅷ度时,烈度对次生滑坡发生的影响极低,区域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则由地震因子转变为震中距、自然因子等其他类别的因子;其次以坡度、高程、与河流的距离为主的自然因子类别以及与断层的距离在地震滑坡过程中也有较高权重,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内坡体的稳定性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该地区后续区域地震滑坡相关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90.
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一带萤石矿区属于第四系浅层覆盖区。为寻找该区隐伏萤石矿床,对区域成矿条件、邻近同类型萤石矿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将该地区萤石矿赋矿地质体及接触带作为地球物理探测目标体,开展了时间域激发极化法(TDIP)测量。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高低阻之间的电性变化带(或过渡带)和对应的弱极化异常特征,有效地定位和预测了覆盖区萤石矿赋矿地质体、接触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蚀变矿化特征,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良好的地球物理信息,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勘查表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独树镇一带浅覆盖区寻找隐伏萤石矿是行之有效的,可为矿区外围或相似地区进行类比寻找同类型萤石矿床提供重要的指导或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