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2c)和大隆组(P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构造变形强度和密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自南东向北西具明显的分带性。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上三叠统乌灶组(T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可能是该区始于早中生代(T1—T3)造山作用的响应。大地构造相分析不仅较为圆满地解释了研究区的众多地质现象,为造山带模式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能为研究区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2.
东海北部夏季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1990年 8月获得的水文和化学调查资料证实 ,在东海东北部海区存在着气旋型涡旋 ,由此形成的冷水中心从底层上升至 30 m水层 ,位于 32°N和 12 5°4 5′的交叉区域 ,基本上同于1972年的地理位置 ,但强度相对较弱。并首次利用 18O资料论证调查海区内表层水系长江冲淡水团向东北平流的结果 ,再用外推法获得长江淡水的 δ18O值应等于 - 8.0。根据密度资料判定表面混合层的厚度大约为 10 m。  相似文献   
143.
本文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中Cl‰、PH、SO_4~(2-)在表层沉积间隙水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可用氯度参数在地质学上指示出这一海区的泥砂运移方向。本文提出:表层沉积间隙水中的硫酸盐含量呈现异常增高现象,而自生黄铁矿在沉积中的生物氧化过程可能是产生此种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4.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钾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老君沟岩体富Al_2O_3(14.2~16.0wt%)、K_2O(2.88~4.36wt%),贫MgO(0.38~1.98wt%),并具有高Sr(307~697ppm)低Y(12.2~21.0ppm)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分馏((La/Yb)_N>10),这些特征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孟通沟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老君沟岩体,但具有相对低的Sr(110~397 ppm)、稍高的Y(12.2~21.0ppm)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5~32)。两岩体均具有地壳特征的Nd-Sr同位素组成(ε_(Nd)(T)= -6.02~-3.11;I_(Sr)=0.7053~0.7075),排除了直接来自地幔岩浆的可能性,表明其可能来自于石榴石稳定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两岩体富含Rb(106~202ppm)、Cs(3.79~25.6ppm)而K_2O/Na_2O(0.56~1.12)比值较高,显示其可能来自黑云母的脱水熔融。由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温度较高而剪切生热所能达致的温度较低,同造山的滑脱构造难以导致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两岩体的源区成分和Nd模式年龄(T_(DM(Ⅱ))=1.23~1.44 Ga)均反映松潘-甘孜地体具有类似于扬子板块的中元古陆壳基底。  相似文献   
145.
本文试图通过主要造岩元素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八台、桂村、老羊沟地区为例,对华北断块西南部晚太古代的变质铁矿建造的原岩进行恢复,并对铁矿成因类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6.
增生型造山带结构解析与时空制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增生型造山带记录复杂的板块汇聚过程,增生造山作用演化历史漫长,发育多期次造山作用.就增生型造山带的特征与复杂性进行简要总结与评述,并讨论增生造山作用时空分析思路.增生造山作用是多种性质(汇聚、转换和离散)的板块边缘,沿一个核心大陆边缘最终发生复杂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总和.弧前发育增生杂岩和各种混杂岩或者构造岩片,上叠有以弧前盆地为代表的各类沉积盆地,共同制约增生过程的时空演化特征.增生型造山带多发育多岛海复杂古地理格局,增生造山作用具有多组分、多岛海、多盆地类型、多种性质的岩浆活动、宽阔的增生杂岩、多俯冲极性、多地体拼贴、长期演化与面状增生等特性.以古地磁、古地理、古生物与古气候等资料为基本依据,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以构造地质解析和关键地区详细的地质填图,结合物质成分和年代学分析,进行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解剖.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地质体或者组分,提供了该期增生事件时限的下限;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角度不整合,以及最年轻的高压-低温变质事件,可能提供了最晚增生事件时限的下限;而未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老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则可能提供了最晚增生事件时限的上限.  相似文献   
147.
为充分合理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对鲁村井田周边孤立块段实施探查,查明煤层的赋存状况,确定其可采性。通过对矿井表外孤立块段过断层探查技术与应用实践,解决了矿井表外孤立块段的开采问题,查明了多个可采煤层,扩大了煤炭储量83.8万t,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148.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河中游6种典型土地覆被类型(百年灌溉农田、新垦灌溉农田、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人工梭梭灌木林和天然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呼吸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灌溉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人工樟子松林地和杨树林地,人工林地显著大于荒漠草地和梭梭灌木林地。6种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性,Q10值1.14~1.31,表明该地区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这表明6种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与水热因子关系密切,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土地覆被变化深刻影响着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9.
秦祁昆结合部夏河县八角城作海枕状玄武岩,不整合于中二叠统大关山组生物灰岩之上。枕状构造保存完好,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其次为斜长石和辉石;基质由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粒状辉石、橄榄石及钛铁矿等矿物组成。橄榄石斑晶发生伊丁石化、滑石化和绿泥石化,部分橄榄石完全被伊丁石化。TiO2质量分数为1.99%~2.24%,Mg#值为58~64,∑REE为(106~119)×10-6,LaN/YbN为5.6~7.1,富集Nb、Ta、Zr,以及Rb、Ba、Th、U、K等元素,高Nb/Y低Zr/Ti,并且呈现出与夏威夷、土耳其等地区OIB型碱性玄武岩相一致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曲线。橄榄石斑晶Fo值为82.73~84.57,w(CaO)均大于0.1%;斜长石斑晶An为64.72%~70.39%,基质中斜长石An为58.88%~61.53%,且斜长石斑晶较基质中斜长石呈现出低Si、Fe、Na、K、Ti和高Al、Ca特征。这些事实表明,形成该套岩石组合的原始岩浆曾经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SHRIMP锆石U Pb测年结果表明,八角城作海玄武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Norian期((220.5±4.2) 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在秦祁昆结合部古特提斯洋于晚三叠世俯冲消减结束并进入陆陆碰撞造山作用阶段,该时期陆陆碰撞作用引发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岩石圈的减薄,进而形成八角城作海OIB型枕状玄武岩。  相似文献   
150.
西昆仑库地韧性剪切带的40Ar/39Ar年龄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昆仑库地以南有一套变质变形较强的岩系,前人依照区域对比关系将其划为前寒武的古老基底。对西昆仑早期构造演化的论述均基于该观点,但没有提供确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室内研究,确认库地以南的变质变形岩系是大型韧性推覆剪切作用的产物。通过对新生变质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单矿物的40Ar/39Ar年龄分析,确定剪切变质年龄为426-451Ma,说明库地的变质变形岩系是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的一条大型韧性剪切带,这对于解释西昆仑的早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