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0篇 |
免费 | 231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篇 |
大气科学 | 188篇 |
地球物理 | 245篇 |
地质学 | 499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101篇 |
自然地理 | 1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1999年基准站GPS观测概况,简要介绍了用伯尔尼(Bernese)软件对GPS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详细介绍了所获取的1998年9月初~1999年7月初基准网地壳运动,包括各基准站位移与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较为稳定.相对东部地区,西南部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7mm,受北北东向挤压为主;西北部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1mm;而云南地区以向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4mm.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则是一强烈的剪切变形带.网内最大主应变量为2.910-8.观测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依然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73.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06,自引:17,他引:106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控制形成了-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中国东部岩石圈上拱中出现的巨型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74.
75.
Sacks��Ӧ����Ĺ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о??????Sacks??????????????????????????????????????о??й????????????????????????о???????????????????????????????????о????????????????????????????6?Sacks??????????ε?????????????????????????????伫?????????????????????????????? 相似文献
76.
本文对北部湾内一个连续7d的海流观测站的资料进行旋转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潮流属于不正规全日潮,全日周期分量的谱能量与半日周期分量的谱能量的比值为1.7。全日周期分量的椭圆主轴方向为341°,且椭圆主轴方向较稳定。整个流场基本上受顺时针旋转流所控制。总的趋势,在低频段海流的北分量自谱能量远比东分量自谱大。东分量谱相对北分量有一个较短的时间滞后,且北分量与东分量相关性较好。分析结果与以往对测站所在海区观测的潮流准调和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7.
地壳应变场常用钻孔体应变仪进行测量,而周期为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短周期气压波是影响体应变仪工作的一种长期因素.本文以Evertson等人推导的体应变短周期气压干扰模型为基础,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了体应变气压影响系数与气压周期、岩石弹性参数和井孔深度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由于体应变观测井孔存在耦合效应,又建立了大气压垂直载荷作用下观测井孔耦合系数计算方程,比较了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体应变气压影响系数理论观测值与无孔岩石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并与涞水、顺义、东三旗和昌平台的Sacks体应变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比对分析.这对地震前兆微动态信息背景场的探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8.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大指标体系;简评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系统的设想,并简要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值得重视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9.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地质资料和GPS资料。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地区用模拟断层的位错替代多断层位错,建立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非震位错模型。利用GPS区域网资料.采用改进的蒙特卡罗法和遗传算法,联合反演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活动特性.得到如下认识:1)小江断裂是高应变积累闭锁区,鲜水河断裂次之,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应变积累程度最低。2)2001~2004年与1999~2001年相比.鲜水河北西段应变积累即锁定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南东段略有加强;安宁河略微减弱;则木河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江断裂各段的锁定程度均有显著的增强。3)各断裂的运动特点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段性。4)边界带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一侧。 相似文献
80.
近20年来,气象工作者一直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作为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陈烈庭(1977)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黄嘉佑(1989)利用相关矩方法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夏季雨日之间的关系;魏风英等(1992)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降水有显著影响。
南海地处赤道西太平洋边缘,是低纬热带海域,它位于季风气流上游,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和各种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因此该海域海表面温度(简称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环流的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我国东部低纬地区的降水。罗绍华等(1985)曾作过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南海前期海温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即前期海温偏暖时,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前期海温变冷时,降水少。但是,由于上述研究是利用1951-1972年的资料,而且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海海温的相关分析,因而还不尽如人意。随着南海海温资料和我国降水资料的不断累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海海温变异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海前期各季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关系,找出在海温影响下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旱、涝出现规律,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部地区旱、涝的长期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