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18篇 |
免费 | 2067篇 |
国内免费 | 15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5篇 |
大气科学 | 1652篇 |
地球物理 | 1682篇 |
地质学 | 3827篇 |
海洋学 | 874篇 |
天文学 | 301篇 |
综合类 | 702篇 |
自然地理 | 93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314篇 |
2021年 | 404篇 |
2020年 | 316篇 |
2019年 | 345篇 |
2018年 | 333篇 |
2017年 | 344篇 |
2016年 | 422篇 |
2015年 | 349篇 |
2014年 | 415篇 |
2013年 | 401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404篇 |
2010年 | 395篇 |
2009年 | 384篇 |
2008年 | 345篇 |
2007年 | 315篇 |
2006年 | 267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219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226篇 |
2000年 | 249篇 |
1999年 | 370篇 |
1998年 | 355篇 |
1997年 | 359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48篇 |
1994年 | 239篇 |
1993年 | 197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39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87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Natural Hazards -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assist decision-makers make effective emergency decisions based on their...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希金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希金矿床含金石英脉具高阻、高极化、高密度特征,蚀变英安岩呈低阻、低极化、高密度和无磁性,构造破碎带为低阻、低密度特征。以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及大哈拉军山组部分岩性为背景场,并在二者接触部位陪衬出次一级高阻、高极化、微磁,较明显的低负自然电位;位于磁场负极值间的△Z值趋于零的过渡平台的出现;地表低的自然伽马射线;矿体沿一定位移方向ηs异常出现等,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重要物性标志。 相似文献
13.
Morphological response of tidal marshes,flats and channels of the Outer Yangtze River mouth to a major stor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i-Lun?YangEmail author Carl?T.?Friedrichs Zhong?Shi Ping-Xing?Ding Jun?Zhu Qing-Ying?Zhao 《Estuaries and Coasts》2003,26(6):1416-1425
Systematic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oastline of the outer Yangtze River mouth in response to storms versus calm weather
were documented by daily surveys of tidal marshes and flats between April 1999 and May 2001 and by boat surveys offshore during
this and earlier periods. The largest single event during 1999 to 2001 was Typhoon Paibaian, which eroded the unvegetated
tidal flat and lower marsh and led to accretion on the middle-to-upper marsh and in the subtidal channel. The greatest erosion
of 21 cm occurred at the border between the marsh and the unvegetated flat due to the landward retreat of the marsh edge during
the storm. Strong waves on the flats increas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y 10–20 times. On the upper marsh, where
the frequency of submergence by astronomical tides is only 3%, Typhoon Paibian led to 4 cm of accretion, accounting for 57%
of the net accretion observed over the 2-yr study. Typhoon Paibian led to 4 cm of accretion, accounting for 57% of the net
accretion observed over the 2-yr study. Typhoon Paibian and other large storms in the 1990s caused over 50 cm of accretion
along the deep axis of the river mouth outlet channel. During calm weather, when hydrodynamic energy was dominated by tides,
deposition was centered on the unvegetated flats and lower, marsh with little deposition on the high marsh and erosion in
the subtidal channel. Depositional recovery of the tidal flat from typhoon-induced erosion took only several days, whereas
recovery of the subtidal channel by erosion took several week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morphological responses of tidal
marshes, flats, and subtidal channels to storms and calm weather is proposed such that sediment continually moves from regions
of highest near-bed energy towards areas of lower energy.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二维周期基数插值小波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研究的基础上,对二维周期基数插值小波的对偶尺度函数和对偶小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地震局设计、建设的中国第1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深井地震观测台位于东海石油平台上,井深780 m,安装2套JDF-1型地震计进行观测。通过对陆域地震台站记录的大地震进行分析比较、方位校准,采用单台地震分析方法,确定2009年5月—2011年6月记录到的136个地震参数,总结海域地震波形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地震活动性特征与当地地质构造一致。 相似文献
16.
自Simpson和Hunter(1974)在对夏季爱尔兰海的研究中提出潮混合控制潮汐锋的概念以来,人们相继在许多强潮浅水区发现了潮汐锋现象,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锋区的流场结构等特征,以及潮汐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国,赵保仁(1985)首先提出黄海存在潮汐锋现象,认为冷水团的温度锋可看作是底层的潮汐锋,并可利用近最大潮流流速计算层化参量来确定黄海潮汐锋(从而亦即温度锋)的位置,而且还可以根据已有调查资料和卫星图片揭示它的一些变化规律。他与合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表明:黄海的潮混合及潮汐锋现象对黄海的温盐和水团分布、层化现象、强温跃层的分布变化、黄海的水平和垂直环流有重要影响和直接关系,进而可以推测黄海的潮混合及潮汐锋现象对黄海的物质输运、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黄海潮混合形成的温度锋和断面温度分布的数值预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往关于潮汐锋的数值研究大多数是诊断模式,用于求解潮汐锋形成以后锋区的环流结构等,而用数值方法模拟潮汐锋的形成和演化的工作却很少。在国外,只有王东平等(Wang et al.,1990)用二维模型,对垂直涡动扩散和粘性系数采用Munk-Anderson格式与湍流封闭格式嵌套的方法以反映边界层的作用,利用实测的大气强迫力和数值计算的潮流模拟了英国Celtic海的潮汐锋和海洋层化的变化问题,尚未涉及潮汐锋的形成过程。在国内,Bi和Zhao(1993)用一个二维数值模式对黄海34°N的潮汐锋进行了模拟,较好地模拟了从4月到8月潮汐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利用潮流分布及海面的热量和动量输入条件,以垂直均匀状态为初始条件,模拟黄海各主要断面的温度分布、温度锋和温跃层在增温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电成像、电测深、电剖面法是目前3种最基本的电阻率探测技术.三维探测的观测系统主要有地表和钻井-地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测量.前者的电极阵列成矩形网格状,多采用单极-单极观测装置以增大探测深度,技术难点在于远电极的设置往往会带来难以消除的地电噪音,限制了单点电位测量的精度和应用范围;后者在油田生产的中后期的分层注水以及核废物注浆处理过程中,需要确定流体或者浆片的运移与分布,取深钻井的钢套管作为一个供电电极,形成垂直线电流源,再以钻井为中心对地表的环状网格进行二极或三极测量.可以取得视电阻率和自电位两种测量,得到三维电阻率和异常电荷概率分布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异常能量闭合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4 a的陆面通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能量平衡比率(EBR)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异常闭合特征及其与相对垂直湍强(RIw)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能量滞后分析。结果表明,能量过闭合和负闭合现象分别主要发生在白天和夜间,大小遵从正态分布;较大异常闭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日出日落时净辐射与地表热通量接近以及降水影响造成湍流通量出现异常大值。一般来说,垂直湍流运动越强,异常闭合越少,闭合度越向1收敛,反之亦然。强湍流或极弱湍流都不利于产生异常闭合,过闭合、负闭合的最适相对垂直湍强RIw约为0.11、0.14。另外,能量支出项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包括负闭合在内的异常闭合的原因之一。剔除湍强较弱的点或将地表热通量G0、感热H、潜热LE相位相对净辐射Rn提前30 min后,异常闭合所占比重减少;月平均EBR法过闭合度降低,OLS法闭合度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