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1篇
  免费   961篇
  国内免费   1212篇
测绘学   182篇
大气科学   1166篇
地球物理   1510篇
地质学   2154篇
海洋学   585篇
天文学   223篇
综合类   523篇
自然地理   6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汾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婧  李晋昌  杨永刚 《中国沙漠》2015,35(3):814-820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汾河源区宁武县1990、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参照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损失0.34×108元,且损失量和损失幅度呈增加趋势;研究区东北到西南方向上的大片低海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幅较大,主要与该区域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而高海拔山区减幅较小或略有增加。气候暖干化、过度放牧和建设用地增加引起的草地和水域减少是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灌丛沙丘沉积物的粒度和元素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毛乌素沙地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丘沉积物粒度和元素特征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灌丛沙丘沉积物来源单一,几乎全部由丘间地物质组成,其粒度和元素特征与丘间地物质极其相似;相对而言,灌丛沙丘沉积物比丘间地物质含有更多粗颗粒物,主要因丘间地可做跃移运动的中沙和细沙更易被灌丛阻挡而堆积;灌丛沙丘沉积物中大部分元素含量比丘间地物质低,主要因这些元素易被淋溶迁移到丘间地富集;灌丛沙丘发育以来,虽然其沉积环境存在波动,但相对稳定,未发生过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93.
降水波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植被变化中起着主要的驱动作用。在考虑到年降水量与生长期降水量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地面植被盖度反射光谱模型构建和基于3S技术的区域植被盖度分布格局反演,分析了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分布面积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盖度的区域面积和年降水量、生长期降水量呈波动变化。年降水量和生长期降水量与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可以拟合成线性、幂函数、指数和对数函数曲线关系。植被盖度小于10%的区域面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植被盖度大于10%区域面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盖度10%是低盖度与高盖度间相互转化阈值。当植被盖度为<2%、2%~6%、10%~15%、15%~20%、20%~25%时,拟合的曲线关系能较好地表达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随降水量变化的趋势(p< 0.01)。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盖度区域面积的波动变化主要与多根葱、阿尔泰狗娃花、松叶猪尾菜和小画眉草等草本植物生长响应降水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张宏芳  潘留杰  卢珊  高红燕 《中国沙漠》2015,35(6):1674-1682
利用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最新发布的1901-2012年的月平均气候资料,分析陕西近百年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降水南北差异较大,陕南降水多且年际变化最大,西安为年际变化的第二高值中心。(2)陕西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周期,20世纪40年代之前降水变化较平缓,40年代后降水变化幅度变大,异常偏多或偏少的年份较多。(3)降水的EOF1表现为整体的正异常,体现了陕西年平均降水的一致变化,EOF2主要表现为陕西南部和陕西东北部的反相位振荡,且具有显著年际变化周期。(4)陕西气温近112年有两个偏冷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和50年代到90年中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和90年代后期以来为偏暖期。与全国气温变化不同,第二个暖期是从90年代开始迅速升温,滞后于全国气温变化,且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90年代而不是40年代。(5)气温的第一模态解释了总模态的88.4%,且表现为陕西一致的正异常,表明陕西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的一致性,Morlet小波分析显示其有2~4年的周期震荡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995.
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分析,其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及预测指标,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存在,降低了稳定性评价的可靠性,对工程安全、优化设计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而D-S证据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不确定信息的有效方法,证据理论能够对各自独立的证据加以综合给出一致性结果,并能处理具有模糊和不确定信息的合成问题,可以达到信息互补。适应各领域的人工智能和系统决策、诊断、评估等实际问题和理论基础。结合实际黄土滑坡的滑带土力学参数试验结果,基于D-S证据理论,构造了滑带土力学参数的识别框架、基本可信度分配,从主观和客观上对滑带土力学参数取值进行信度估计,滑坡滑带土力学参数信度估计值与滑带土强度参数反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基于D-S证据理论的黄土滑坡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7.
以中国地震局在2007年和2012年组织的针对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为依据,以东、中、西部9个省的县级防震减灾机构的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组织机构及经费保障、监测预报能力、工程性防御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宣传教育5个方面共16个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对比的基础上,就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成效从时间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本文还针对地方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为评估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实施现状、成效,课题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以系列问卷调查为主,包括政府、社区和公众问卷等。本文重点说明了系列问卷调查的设计、抽样以及回收情况,并对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99.
郎从  伍国春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4,30(3):324-329
本文利用GIS技术,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边界分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和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叠加,对各县分别计算了如下4个地震危险性指标:(1)县境内最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级;(2)县境内面积比例最大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级;(3)县境内最高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等级;(4)县境内面积比例最大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等级.通过分类统计全国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危险性分布,得到的结论是:虽然同为重防区但各地的地震危险性相差巨大.据此,建议根据地震危险性的不同在重防区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重防区,均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新建工程做抗震设防,对已有建筑做抗震加固;第二,位于高地震危险性的区域,特别是位于具7级以上潜在地震危险的重防区,要加强与防灾有关的应急准备、城市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响应等专门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临潼-长安断裂带(FN )西段走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潼-长安断裂是渭河盆地内西安凹陷与骊山凸起的分界断裂,该断裂东北段位置和走向清楚,但西南段(神禾塬以西)的推测走向并无实证资料。在临潼-长安断裂西南方向延伸区域内,通过对3条总长近27km的人工地震勘探剖面解译,发现均存在北倾断裂异常,在其中1处异常布置的地质钻探剖面显示,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地层存在错断现象。这些勘探异常点被认为是临潼-长安断裂带中的最北侧断裂FN,其连线基本在1条线上,以大约SW240°的方向,延续了临潼-长安断裂带中段走向,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