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21篇 |
免费 | 2092篇 |
国内免费 | 37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9篇 |
大气科学 | 1663篇 |
地球物理 | 3004篇 |
地质学 | 7401篇 |
海洋学 | 1230篇 |
天文学 | 486篇 |
综合类 | 1284篇 |
自然地理 | 7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260篇 |
2021年 | 310篇 |
2020年 | 248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302篇 |
2017年 | 280篇 |
2016年 | 349篇 |
2015年 | 334篇 |
2014年 | 357篇 |
2013年 | 342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807篇 |
2010年 | 594篇 |
2009年 | 807篇 |
2008年 | 470篇 |
2007年 | 606篇 |
2006年 | 741篇 |
2005年 | 843篇 |
2004年 | 1332篇 |
2003年 | 902篇 |
2002年 | 681篇 |
2001年 | 578篇 |
2000年 | 446篇 |
1999年 | 486篇 |
1998年 | 525篇 |
1997年 | 444篇 |
1996年 | 372篇 |
1995年 | 281篇 |
1994年 | 264篇 |
1993年 | 465篇 |
1992年 | 401篇 |
1991年 | 202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76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4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0篇 |
1950年 | 10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5篇 |
1933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甘肃玉门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大山口白杨河一带古地磁研究结果:下二叠统的特征磁化方向为Ds=108.1°,Is=-46.1°;极点位置为λ=30.5°N,ψ=18.6°;古纬度为27.6°N.上二叠统的特征磁化方向为Ds=139.4°,Is=-47.4°;极点位置为λ=54.7N,ψ=359.9°;古纬度为28.2°N;下三叠统的特征磁化方向为Ds=150.8°,Is=-48.1°;极点位置为λ=63.7°N,ψ=351.1°;古纬度为29.1°N.说明二叠纪玉门地区所在的阿拉善地块已是华北地块的一部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块大体处于吐哈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与俄罗斯地块的古纬度相近;华北、吐鲁番-哈密和塔里木地块都大体位于劳亚大陆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04.
三门组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这套地层均属古三门湖沉积地层,按照岩石地层学的命名原则,依然称之为三门组,并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学者在数学地质学科发展中的成就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 中国学者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非线性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如提出和发展了地质异常定量预测理论、“三联式”数字找矿理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混沌边缘成矿理论、多重分形矿产预测理论与非线性信息提取和综合技术(如C-A模型和S-A模型、模糊证据权模型)等, 并在矿产勘查、环境和地质灾害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学者对数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在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担任重要职务.中国数学地质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优势领域和特色方向, 并成为当今国际数学地质研究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06.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107.
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淮山提取液(DB-Ext)代替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调配型酸奶稳定剂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以原料的6.0倍水量在110℃的温度条件下,提取40min,所得的淮山提取液的粘度为3500mPa 相似文献
108.
109.
南苏鲁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及其形成条件探讨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橄榄石进行了优选方位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橄榄石均显示了[100]轴近垂直于面理和[001]轴近平行于线理的特征,为“C”类组构模式,可见组构类型与变形程度没有关系,并且橄榄石组构所显示的NW向SE的剪切指向,与围岩-正、副片麻岩中形成于折返过程的石英优选方位所显示的SE向NW的剪切指向完全不同,说明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是折返前形成的。结合橄榄石结构水的测量和已有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推测该组构形成于含水俯冲带中,认为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高含水的上部地幔楔碎块,与俯冲的陆壳物质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最终折返至地表。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