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1篇
  免费   2256篇
  国内免费   3246篇
测绘学   1079篇
大气科学   2101篇
地球物理   2647篇
地质学   6195篇
海洋学   1733篇
天文学   385篇
综合类   1158篇
自然地理   109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657篇
  2020年   535篇
  2019年   660篇
  2018年   653篇
  2017年   604篇
  2016年   676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758篇
  2013年   731篇
  2012年   793篇
  2011年   806篇
  2010年   750篇
  2009年   797篇
  2008年   775篇
  2007年   699篇
  2006年   587篇
  2005年   542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97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295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54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The tectonic types of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epicontinental rift-depression basins. Prior to Early Cretaceous time, the Dongsha Uplift arid its surrounding depressions had been combined with the Eurasia Plate in a single unit. Many ENE-trending narrow rifted basins were formed in the third episode of Yanshan orogeny (Late Laramide). The rifted basins in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 were stretched and extended, forming Zhu 1, Zhu 2 and Zhu 3 depressions. The Dongsha Uplift is located between Zhu 1 and Zhu 2 depressions . covering an area of 28 000 Km2. Its geologic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1) Late Cretaceous - Paleocene block-faulting stage.(2) Eocene -Oligocene uplifting and eroding stage.(3) Late Oligocene - Early Miocene sustained subsiding stage.(4) Middle Miocene -Recent noncompensated subsiding stage.The Dongsha Uplift is a structural zone favourable for oil-gas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92.
南极冰藻是南大洋碳流和能量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低温、低光照和高盐度对类囊体膜光系统的伤害必将影响冰藻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从而影响冰藻的正常生长繁殖.事实上,冰藻为了能够在这寒冷骤变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类囊体膜光系统在生理、代谢和遗传上进行了复杂的适应性改变,冰藻在低光照条件下保持很高的光合效率.因此研究南极冰藻类囊体膜光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综述了南极冰藻类囊体膜光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南极冰藻光系统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An embedded cylinder is a large-diameter cylinder embedded in a soil foundation. The state of failure of such an embedded cylindrical structure shows large deflection instead of slide and overturn of the traditional gravity type of structure placed on a rubble base or foundation base. The critical value of deflection of the embedded cylindrical structure, which is the maximum allowable deflection for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the cylinder, is a vital control value.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deflection and soil pressures on an embedded cylinder by model experiments, the variations of the angle of rotation θ of a cylinder with effective anti-overturning ratio η and moment MH of thrust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study, the critical value of deflection of the cylindrical structure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 Meanwhile,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deflection of cylinders are derived.  相似文献   
94.
提出用B样条函数求解曲线、曲面上重磁位场的向上延拓,水平、垂向导数计算,磁异常分量互换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原理简明,程序通用性强,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95.
江茹 《海洋信息》2002,(4):31-31
最近,由欧盟(则资助的研究项目(Parforce)研究人员发现了海洋藻类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项目研究人员发现,从海洋藻类及浮游生物释放的碘蒸汽,在海面上浓缩,形成对抗地球变暖的悬浮微粒。此悬浮微粒对地球气候变化及降  相似文献   
96.
本文在统计1950-1997年影响湛江港的热带气旋的基础上,利用1953-1982年30年间湛江港发生的风暴增水的资料,对湛江港风暴增水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湛江港风暴增水的特征在于季节分布的不均匀、大的正增水和高实测水位出现频繁、造成的风暴潮灾比较严重;通过两类典型风暴潮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的风暴增水与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密切相关,大的风暴增水主要由台风引起,湛江港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风暴增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7.
三苯基氯化锡对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2年4月-1992年6月以扁藻为材料进行半抑制深度三苯基氯化锡处理72h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观察中毒状态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发生水肿,内脊局部瓦解,基质内出现由双层膜包围的同心质膜轮;叶绿体内光合片层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光合片层上下重叠成厚块状;蛋白核中央髓部肿胀,淀粉鞘破裂成多角形淀粉板,并分散在髓部周围;叶绿体基质中出现大量淀粉粒,眼点因受淀粉粒挤压而由藻体中下部移至  相似文献   
98.
东平湖畔涝洼地年仅亩产细苇400—500kg,价值10—20元。采用渔农牧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亩产鱼、粮、猪1000kg。其措施为: 1.改涝洼荒地为台田、鱼池。2.台田种粮食。3.鱼池采用光合细菌微生物技术并产体养殖,多种鱼及蚌、珍珠等。4.产品循环利用。粮食作物的副产品做猪饲料;猪粪做鱼饲料肥料;鱼粪回田做作物的肥料。  相似文献   
99.
100.
南沙群岛海域构造地层及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实验2”号调查船1987—1991年测得的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论述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构造层划分、时代属性与分布发育特征。提出本区自白垩纪中期以来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两个裂谷作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