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阿尔金断裂东端的旋转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中国地震》2004,20(2):134-142
在阿尔金主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交汇部位,发育一个反时针旋转构造——照壁山旋转构造,它是新构造运动期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的结果。结合前人资料,对照壁山旋转构造变形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构造转换是通过旋转构造变形来实现的。沿阿尔金断裂一系列旋转构造的存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旋转构造的发育表明,伴随青藏高原北部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使旋转构造成为高原北部边缘带转换、吸收构造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32.
南极石生地衣主要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檀满枝 《极地研究》2003,14(1):65-72
地衣以物理、化学方式参与矿质基质的风化作用 ,诱导和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本文对南极地区表生和内生型地衣的生物风化作用进行了综合论述 ,详细阐述了不同地衣种类诱导和参与几种主要岩石类型 (砂岩类和火成岩类 )风化作用的模式、机制、过程以及产物。同时指出 ,地衣等其他生物因素间接参与的风化过程 ,地衣导致的岩石抗风化效应以及生物风化速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南极生物风化作用研究方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33.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了气象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特性,气象水文干旱事件的转化关系及风险传播特征亟待研究。基于站点、栅格观测资料和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的19个气候模式输出数据,采用新安江等4个水文模型模拟了中国135个流域历史(1961—2005年)和未来时期(2011—2055年,2056—2100年)的水文过程,计算了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和SRI(Standard Runoff Index)干旱指标,通过游程理论识别了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事件,利用Copula函数与最大可能权函数度量二维干旱风险特征,定量评估了气象干旱至水文干旱的潜在风险传播特性。结果表明:①气象-水文干旱对气候变化响应强烈,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干旱联合重现期增大,干旱潜在风险减小,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干旱联合重现期减少60%~80%,干旱潜在风险增加;②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风险在历史和未来时段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超过0.99;③各流域水文干旱风险变化对气象干旱风险变化的敏感程度不会随气候变暖发生较大变化,但未来北方地区水文干旱同气象干旱同时发生的概率将会小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234.
本文通过粒度、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以及沉积微相平面图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埕海油田张东地区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描述。研究区沙三段沉积呈典型的正粒序结构,上细下粗,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砂体类型包括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储层特征表现为中孔-中渗、中孔-低渗、低孔-特低渗,孔隙以粒间、颗粒和粒内溶孔为主,于晚成岩A阶段形成;沙二段形成于三角洲沉积环境(滨浅湖),属于低位体系域,砂体发育,规模大,为张东地区最为有利的储集层,是今后勘探的重点靶区;沙一段主要为白云岩、泥灰岩、和油页岩的互层沉积,局部地区发育薄层粉砂岩,可以作为很好的盖层和烃源岩,沉积环境为比较闭塞的静水澙湖环境。  相似文献   
235.
对长岭断陷 CO2气地化分析表明,松南气田多数井的δ^13 Cco2值均大于-8×10^-3,均为无机成因,而东岭气田部分井的δ^13 Cco2值均小于-10×10^-3,属于有机成因。其中无机成因 CO2气体中 R/Ra 值均大于1,表明其无机成因 CO2都属于岩浆幔源成因。对长岭断陷地区钻井气测含量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无机成因 CO2气的平面展布特征可划分为:高含 CO2气区(>90%),位于中部及东北部,表现有 NNE-NE 向展布的趋势;中高含 CO2气区(70%-90%),主要位于乾安次凹南部,总体表现为 NNW-近 SN 向展布;中低含 CO2气区(20%-50%),主要分布于2个地区。红岗地区,以 NNE 向为主。腰英台-达尔罕地区,以近 SN 向为主;南部的低含 CO2气区。垂向上长岭断陷南北2个次凹中的 CO2产出层位显著不同。北部次凹内的产出层位较高,主要以泉头组及其上的青山口组为主。南部的无机 CO2气产出层位以断陷期营城组火山岩为主,少量为登娄库组。  相似文献   
236.
通过波浪水槽实验,对海平面变化造成的波浪动力因素改变引起的沙质岸滩形态响应开展机理性研究。实验采用1∶10单一沙质斜坡概化岸滩,利用3种不同实验水深模拟海平面变化,考虑椭圆余弦波、非规则波、规则波和孤立波4种类型波浪作用。实验对波浪在斜坡上的传播变形、破碎、上爬和回落过程的波高及波浪作用后的岸滩地形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椭圆余弦波、规则波和非规则波作用下,平衡岸滩呈现出滩肩形态,孤立波作用下则呈沙坝形态。海平面上升造成波浪动力增强,沙质岸滩平衡剖面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向岸平移,槽谷、滩肩、沙坝位置以及岸线蚀退距离,均呈现出良好规律性。  相似文献   
237.
沙尘天气过程对中国北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14年4月23-25日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强沙尘天气过程.利用1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气象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和MODIS deep-blue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研究沙尘天气过程对中国北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对PM2.5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来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途经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的沙漠区进而影响下游城市。MODIS deep-blue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沙尘的水平运动特征。沙尘天气过程可以使中国北方城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增加7.5%~1 141.2%和344.0%~2 562.1%,可以有效地降低SO2、NO2和CO气体污染物的浓度,而对O3的浓度影响较小。银川、大同和库尔勒沙尘天气过程期间平均SO2、NO2和CO浓度较非沙尘天气过程期间降低最明显,分别降低约80.0%、78.7%和62.1%。  相似文献   
238.
李彰俊  宫春宁  姜学恭  陈杰 《气象》2007,33(S1):3-9
表征风寒程度的Schlatter风寒指数难以解释发生在内蒙古地区春季草原的严重暴风雪灾害,引入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以及人畜身上落雪增加的体热损耗对Schlatter风寒指数进行了修正,通过实测资料计算修正的湿雪风寒指数并与实际灾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湿雪风寒指数能够反映暴风雪天气中人畜的真实感受并很好地解释灾害发生的原因。同时,基于湿雪风寒指数和着装厚度得到的暴风雪灾害指数能够对暴风雪灾害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239.
获取高分辨率的风场数据和气压场数据是精确模拟台风浪的基础,采用经验公式构建台风风场和气压场对海浪模式进行驱动,无法反映台风影响下海气动力过程,难以提供高精度的风场、气压场数据。本文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和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 model),构建了南中国海地区大气—海浪实时双向耦合模式,针对超强台风"威马逊"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及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WRF-SWAN耦合模式在对台风"威马逊"影响下的南中国海台风浪的模拟中展现出较高的模拟精度,揭示了台风风场分布和台风浪分布在空间上的"右偏性"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基于WRF和SWAN建立的大气-海浪实时双向耦合模式能够准确模拟台风动力过程以及台风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推广用于南中国海地区台风浪的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240.
为揭示近岸植物对孤立波的消减机制,利用物理模型实验探究了不同水深、入射波高和植物密度下植物模型与孤立波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树根、树冠和整株植物模型波能耗散系数范围分别为0.003~0.036,0.010~0.110和0.020~0.130;植物树根和树冠具有不同的消减孤立波机制,其中树冠对孤立波的消减起主要作用;波能耗散系数随相对波高增大而增大;植物模型的波能耗散系数小于其各组分波能耗散系数的线性叠加;当植物消波时,植物各组分之间存在反协同效应,且反协同效应随相对波高的增大而增强;波能耗散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当根部或冠部分布密度较小时,耗散系数与雷诺数的敏感度更高。研究结果可为沿海地区人工防浪林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