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5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519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244篇
地球物理   1065篇
地质学   1007篇
海洋学   318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51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evolved from a scientific problem into 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blem oI worlOwloe rater- est. National perspectiv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perspectives is nec- essary to result in rational policies and a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with divergent interests.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largest greenhouse gas emitter,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climate change. Chines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have recently been in tension with an emerging Western perspective that frames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issue. This paper explores Chines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s expressed in recent governmental policy statements, public opinion surveys, and academic scholarship with a focus on publications in Chinese-language journals, often unfamiliar in the West. It looks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research and policy and finds that the Chinese policy frame of climate change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draws from the body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is reflective of the perspectiv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Chinese researchers in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82.
引言近十年来为了鉴别大洋盆地中线性磁异常模式的起源,对洋壳磁化强度的研究显示了极大的兴趣。目前了解洋壳(尤其在深部)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如在推测为构造断崖的附近进行海底拖曳打捞、通过大洋基底钻探  相似文献   
83.
地貌对生态系统模式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能调节有机体的分布和活动过程只了解景观类型、变化过程、与历史的关系作为推测几个时期和地区生态系统的规模是困难的。地貌,像泛滥平原和扇形冲积地;造貌运动,像河流的侵蚀和堆积,都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有着重要作用。在较长时间中,造貌运动形成了地貌;而在较短时间中,地貌可作为调节造貌运动范围和速度的因子。生态系统与地貌、造貌运动密切相关。造貌运动的历史可直接从植被的组成和结构中反映出来,因为这些地方是造貌运动与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植被建成以前就开始了造貌运运,或是与植被同时巧妙的作用。造貌运动能通过调节一个景观(或一个地形系列)中的土壤特征而对植被分布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4.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飞来峰;沿主逆冲断层发育厚层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局部形成碳酸盐质糜棱岩。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时代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主要形成、活动时期为26~13.5Ma;估算最小逆冲推覆距离为30~35km,最小逆冲推覆运动速率为2.4~2.8mm/a。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现今山脉快速隆升存在着动力学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5.
本文提出了冀东黑云母片麻岩—H2O系统在0.1一0.2GPa压力下熔融买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分別为0.1GPa时762℃,0.2GPa时7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分別为0.1GPa时787℃,0.2GPa时737℃,石英消失的温度分别为0.1GPa时837.℃,0.2GPa时787.℃。采用Burn-ham模型计算的在液相线温度下岩浆饱和水的含量分別为0.1GPa时3.8%与0.2GPa时5.8%。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早前寒武纪时冀东陆壳的古地温可知,该区早前寒武纪角阿岩相岩石分布的地区广泛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应主要归因于陆壳岩石(黑云母片麻岩等)的局部熔融作用。由实验结果以及现代冀东陆壳的地温可推知,壳内低速层可能不是由岩石局部熔融所引起,而是由岩石中含有隙间水流体引起。  相似文献   
86.
87.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泥炭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 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 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 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合成的气候状况却有与全球同步的规律性, 表现出千年-百年尺度的不稳定性, 6.2 ka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要比8.0 ka的事件更显著, 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区域特点或它本身就是全球气候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8.
波罗的海周围有9个国家: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俄罗斯和瑞典。在精密水准测量中,它们根据自自的惯例,有的采用正高系统,有的采用正常高系统。  相似文献   
89.
A computer program(FEA)is presented for processing historical laboratory data.It performs on a list ofsample entries stored in a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Using an algorithm which is basedon fuzzy set theory,FEA classifies the entries into a limited number of clusters called sample types.Theclassification is fully user-defined.The program transforms the historical data into a representation whichis more suitable for study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boratory or which can be used as preparation for asimulation project.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喜马拉雅三叠纪到第三纪区域沉积特征分析,阐明了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从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的沉积盆地演化史。随着以雅鲁藏布带为代表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打开,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为特提斯早期裂开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期裂谷中心部位不是现在大陆缝合线的雅鲁藏布一带,而在低分水岭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南测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沉积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与沉积作用相吻合。晚白垩世到第三纪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从沉积作用可以识别出晚白垩世晚期为造山第一暮,第三纪初为第二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