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MAPGIS数据向ARCGIS转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将MapGIS文件向ArcGIS文件转换的过程中,为使文件正确显示,按照目前通用的方法转换后通常需要进行复杂的手工调整,而转换的数据量较大,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本次设计的实施方案就是避免采用中间格式(如E00)进行转换,运用VB编程语言对这两个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MapGIS提供的MapGIS SDK开发包调用相应的接口实现对MapGIS图形数据文件的访问,通过ArcGIS提供的开发包ArcOBJECTS调用相应的接口实现数据向目标文件的写入和文件的生成。开发出可以实现MapGIS到ArcGIS进行数据无损转换的工具。实现ArcGIS平台对MapGIS数据的有效读取。  相似文献   
282.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VC 结合OpenGL实现DEM三维仿真,其中重点介绍了OpenGL的主要功能、DEM模型、VC 中OpenGL的参数设置、高程数据的读取、地形的仿真。最后实现了DEM三维模型的缩放旋转、投影变换、地貌信息、空间查询、人机交互等功能。  相似文献   
283.
华北地区地下介质波速比值(VP/VS)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分别独立反演得到的华北地区 16个台的S波和P波速度结构 ,计算了各台站下方分层速度结构各层的波速比值 ,发现在强震区的波速比总体上高于弱震区 ,且地壳中的一些低速层位会出现 >1 8的波速比值 ,而在弱震区或稳定块体内部 ,各层波速比一般都低于正常波速比 1 732 ,平均值甚至 <1 7;在过渡区域 ,如位于盆地边缘或稳定块体边缘的台站 ,其波速比值有高有低 ,一般情况下 >1 732。在此基础上 ,最后我们对位于不同地质构造体的台站下方的介质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84.
浅部不均匀体对目标体电阻率异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浅部不均匀体能使电阻率测深曲线产生严重的畸变.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浅部不均匀体的干扰,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出浅部不均匀体异常和混合体(目标体+不均匀体)异常,通过一定的校正方法,把不均匀体影响从混合异常中校正掉,从而实现对浅部不均匀体影响的定量校正.  相似文献   
285.
由宽角反射地震资料重建壳幔反射结构的相似性剖面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人工源宽角地震测深中炮点与接收点稀疏的特点,利用几何散射理论进行壳幔散射体的相似性剖面成像,利用互易性原理计算散射体相似性成像的时间条件,研究基于宽角反射地震资料重建壳幔反射结构的相似性成图方法. 其中,成像点的时间采用快速、高精度的程函方程求解技术. 利用该方法处理东南陆缘区宽角反射剖面实际资料,结果表明,较之壳幔反射结构的CDP成图技术,相似性成图方法具有提高反射同相轴横向连续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286.
Typical reefs in the Paleogene and early Neogene strata of the Qaidam Basin, Tibetan Plateau, China, reveal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sedimentation environments and consist mainly of algal reef, stromatolite reef and thrombolite reef with distinct reef structures, fore-reef, back-reef and reef-plateau. The fore-reef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mbination of pinnacle reef, thrombolite and algal reef. The back reef is composed of stromatolite reef and algal reef. The pinnacle reefs (micro-atoll), most of which are several tens of centimeters in diameter (whereas some exceptionally big ones are over 200 cm in diameter), and several tens of centimeter to 2 m in height, are situated on the far front-edge of the reef; the pinnacle reef is also often of recumbent form with a gravel-filled circular hole in the center. The algal reef is in the form of dome and irregular beds, and filled with algal detritus, ostracodes, spirorbis fossils, ooid and terrigenous debris, and worm traces; cavities and scour marks are of  相似文献   
287.
广西百色盆地古近系始新统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古近系始新统那读组和百岗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那读组和百岗组可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9个体系域,那读组那三段构成层序Ⅰ,那读组那二段和那一段构成层序Ⅱ,百岗组构成层序Ⅲ。层序Ⅰ和层序Ⅱ是盆地断陷期沉积,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深湖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层序Ⅱ湖泊沉积范围广,厚度大,厚层的湖相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层序Ⅲ是盆地坳陷期的沉积,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盆地中古近系沉积经过了洪积或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河流的发育过程,反映了盆地从初期形成→扩张→萎缩的完整的演化序列。在层序Ⅰ和层序Ⅱ的低水位体系域,田东凹陷的中央断凹、南部次凹和那笔凸起的北部断鼻等区带发育长轴分布的河流三角洲砂岩,这些砂岩处于烃源岩成熟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河道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在层序Ⅱ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北部陡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与烃源岩指状交叉接触,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容易形成大量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88.
测井横波速度是测井地震联合反演的重要标定参数.为克服大量老井缺少横波速度资料和现有横波速度估算方法的不足, 基于孔隙介质岩石物理理论, 通过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多矿物组分, 利用VRH模型求得地层的等效弹性模量; 最后利用纵波速度作为约束条件, 根据Biot-Gassmann方程得到地层横波速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 平均相对误差限在5%左右, 与Xu-White模型相比, 该方法物理意义更为明确, 使用更简便, 计算精度提高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289.
朱凤贤  周翠英 《地球科学》2009,34(3):525-532
针对华南“红层”软岩遇水软化的复杂系统演化问题, 从其软化过程中是否形成耗散结构的思路出发, 研究了软岩系统非线性软化特征.结果表明: 软岩与水相互作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在内部非线性作用下逐渐演化至非平衡状态, 其软化过程中可以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在此基础上, 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分析了软岩软化过程中耗散结构的形成机制: 软岩软化的过程经历了近平衡态、远离平衡自组织态与远离平衡临界态3个阶段, 并最终通过非平衡相变形成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耗散结构.最后基于软岩软化过程中结构分维值演化规律, 初步建立了软岩耗散结构形成的分岔演化模型, 并将模型应用于软岩饱水软化试验的临界分岔现象分析中.分析表明软岩耗散结构是在系统经历多次倍周期分岔, 通过不断地从稳定到失稳再到稳定的过程后形成的.其中3个月与6个月这两个时间点具有显著的临界特征, 这是深入研究软岩软化耗散动力学过程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9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atitude planetary waves (PWs) in the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TLS)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data from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during 1998 to 2006 at three Alaskan stations in USA (Nome, 64.50°N, 165.43°W; McGrath, 62.97°N, 155.62°W; Fairbanks, 64.82°N, 147.87°W). It is found that strong PWs exist in two regions. One is around tropopause, and the other is in the polar night jet (PNJ) in winter. The PW activities are rather intermittent, and their lifetimes are no lo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