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99篇 |
免费 | 4115篇 |
国内免费 | 25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88篇 |
大气科学 | 2578篇 |
地球物理 | 2776篇 |
地质学 | 6471篇 |
海洋学 | 1815篇 |
天文学 | 405篇 |
综合类 | 1163篇 |
自然地理 | 14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90篇 |
2023年 | 371篇 |
2022年 | 606篇 |
2021年 | 767篇 |
2020年 | 697篇 |
2019年 | 737篇 |
2018年 | 716篇 |
2017年 | 705篇 |
2016年 | 749篇 |
2015年 | 735篇 |
2014年 | 788篇 |
2013年 | 891篇 |
2012年 | 900篇 |
2011年 | 856篇 |
2010年 | 835篇 |
2009年 | 801篇 |
2008年 | 773篇 |
2007年 | 757篇 |
2006年 | 645篇 |
2005年 | 553篇 |
2004年 | 406篇 |
2003年 | 362篇 |
2002年 | 371篇 |
2001年 | 371篇 |
2000年 | 344篇 |
1999年 | 335篇 |
1998年 | 280篇 |
1997年 | 269篇 |
1996年 | 208篇 |
1995年 | 172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32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8篇 |
1966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论述了兖州矿区18上煤底板煤系高岭岩(土)的地质特征、赋存状态、矿石性质,并在产品研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矿石合理的利用途径,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衰老矿井资源综合开采和开发提供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3.
44.
逆断层地震近场地震动影响场和地表形变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设计了一个MW7.0级地震的简单的逆断层有限移动源破裂模型,计算了断层周围64个观测点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及峰值,简单讨论了近场地震动峰值、断层附近地表永久位移(或地表形变)的分布特点,并讨论了永久位移和地面运动速度大脉冲的关系。重点研究了断层附近三分量的永久位移(或地表形变)大小、方向和地震动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45.
This article extends a signal-based approach formerly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which utilize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ime frequency feature(FDTFF) of displacements, for earthquake damage detection of moment resist frame(MRF), and validates the approach with shaking table tests. The time frequency feature(TFF) of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at measured story is defined as the real part of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analytical wavelet transform. The fractal dimension(FD) is to quantify the TFF within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band using box counting method.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FDTFFs at all stories of the linear MRF are identical with the help of static condensation method and modal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while the FDTFFs at the stories with localized nonlinearities due to damage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at the stories without nonlinearities using the reverse-path methodology. By comparing the FDTFFs of displacements at measured stories in a structure, the damage-induced nonlinearity of the structure under strong ground motion can be detected and localized. Finally shaking table experiments on a 1:8 scale sixteen-story three-bay steel MRF with added frictional dampers, which generate local nonlinearities, a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approach. 相似文献
46.
为了改进青藏高原东北部土壤湿度的观测和模拟效果,利用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亮度温度资料,估算了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还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型的WRF中尺度模式WRF-Noah,结合牛顿松驰逼近同化法对AMSR-E估算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实测及NCEP再分析值土壤湿度相比,估算的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虽小些,但能够体现土壤湿度随降水事件等的影响。使用牛顿松弛逼近法同化后比没有同化或采用直接替代法模拟的土壤湿度的效果要好。在区域尺度上,通过对牛顿松弛逼近法中质量因子的详细控制,采用该同化方法后对沙漠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改善最为明显,其次是草地以及灌木丛与草地混合区;在时间尺度上,采用牛顿松弛逼近同化方法后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得到减少。 相似文献
47.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酸盐岩风化吸收的大气CO2主要以HCO3 -形式连续地经由河流从大陆输送到海洋,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目前主要河流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分布格局尚不清晰。基于GEMS-GLORI全球河流数据库提供的全球10万km 2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监测数据,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43±0.15 Pg CO2 yr -1,平均CO2吸收通量为7.93±2.8 t km -2 yr -1。CO2吸收通量在不同气候带下差异显著,热带和暖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年吸收速率的62.95%。冷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33.05%,仅次于热带地区。本文划分出全球CO2吸收通量的9个关键带,关键带的交汇处CO2吸收通量较高。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对CO2吸收通量的均值为8.50 t km -2 yr -1,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3倍。全球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及碳收支平衡估算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8.
港湾深槽骤淤的条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槽骤淤指深槽底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快速淤积,通常以浮泥形式出现.综合分析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的地形地貌、水文泥沙及深槽固定剖面风暴前后或大、小潮期间的地形变化得出港湾深槽产生骤淤的基本条件:(1)有丰富的细颗粒物质的供应源;(2)迅速衰减的动力条件;(3)存在明显的负地形.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得到满足,深槽才能产生骤淤.杭州湾泥沙来源丰富,终年悬沙浓度高,东试挖槽附近受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和钱塘江冲淡水锋面影响较大,因此在一个大小潮周期内水动力条件减弱时挖槽处可产生骤淤.三门湾泥沙来源较丰富,正常天气的年份内潮滩处于缓慢淤积状态,而深槽处于冲淤基本平衡状态,但在风暴等灾害性天气下发生强烈的滩、槽泥沙交换,若风暴后处于中小潮汛期则深槽发生骤淤.象山港由于环境隐蔽,水清沙少,沿岸潮滩狭窄,缺少骤淤的物源,即使风暴作用后鹰龙山深槽也没有产生骤淤. 相似文献
49.
在实验室内不同盐度梯度下培养常见的两种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s.l.)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根据logistic生长模型获得了终止生物量Bf和最大生长速率μmax,并测定了藻体中过氧化物酶(POD)、二胺氧化酶(DAO)、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和丙二醛(MDA)、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的含量。结果表明,高、低盐度胁迫下,两种藻均会积累MDA,活性氧自由基的伤害增强,藻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同时,两种藻都会提升多胺含量,通过多胺的调节作用来缓解胁迫的伤害,促进生长,但是在提升的多胺种类和形态上,两种藻存在着差异。高盐胁迫下,中肋骨条藻会提升多胺尤其是游离态多胺的含量来缓解伤害,东海原甲藻则依靠结合态的亚精胺和游离态的精胺的调节作用。低盐胁迫下,中肋骨条藻会提升游离态腐胺的含量,而东海原甲藻体内各形态的多胺都会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