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8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763篇
测绘学   417篇
大气科学   607篇
地球物理   747篇
地质学   1788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47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闫利  谭骏祥  刘华  陈长军 《测绘学报》2018,47(4):528-536
车载激光扫描可快速获取大场景点云,由于存在视场限制和遮挡,需地面激光点云作补充。车载与地面点云分别位于大地坐标和局部坐标系统,本文提出结合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iterative closed point,ICP)的自动点云配准方法以统一基准。ICP采用局部优化,效率较高,但依赖初始解;GA为全局优化方法,但效率低。融合策略为当GA配准趋于局部搜索时,采用ICP完成配准。GA配准以地面激光扫描仪内置GPS测量粗略位置限定优化搜索空间。为提高GA配准精度,提出了最大化归一化匹配分数之和(normalized sum of matching scores,NSMS)配准模型。实测数据试验验证了NSMS模型的有效性,GA配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1~5 cm;融合配准比GA配准效率高约50%。  相似文献   
88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偏多发生在异常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贝加尔湖低压槽强度大于常年,冷空气偏强且路径偏南;东亚40°—50°N处在纬向强锋区中,有利于气旋生成发展;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2个纬度,西北侧暖湿气流活跃。7月中高纬地区有3次明显冷空气向南侵入至40°N,与中低纬北上至40°N及以北的暖湿气流交绥形成暴雨,影响系统分别为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不同影响系统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存在差异。3次暴雨过程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供应最充沛,水汽源地不仅有西太平洋、南海、东海和黄海,还有孟加拉湾;暴雨区水汽主要由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或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东海北部和黄海是水汽汇合及输送量最大的区域。高空急流受贝加尔湖低槽强度影响,不同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演变和强度不同,低空急流分布与强度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相对高、低空急流轴分布的位置也不同;高、低空急流耦合发展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叠置产生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造成了水汽强烈辐合,其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辐合最强,水汽辐合层顶达850hPa,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暴雨水汽辐合顶在900hPa附近及以下。热力分析表明,3次暴雨过程环境大气中层均有干冷空气侵入,增加了降水对流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83.
Slant-path water vapor amounts (SWV) from a station to all the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atellites in view can be estimated by using a ground-based GPS receiver. In this paper, a tomographic method was utilized to retrieve the loc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water vapor over a local GPS receiver network using SWV amounts as observables in the tomography.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SWV using ground-based GPS is described first, and then the theory of tomography using GPS is presented. A water vapor tomography experiment was made using a small GPS network in the Beijing region. The tomographic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 two ways: (1) a pure GPS method, i.e., only using GPS observables as input to the tomography; (2) combining GPS observables with vertical constraints or a priori information, which come from average radiosonde measurements over three days. It is shown that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water vapor is well resolved with a priori information. Comparisons of profiles between radiosondes and GPS show that the RMS error of the tomography is about 1–2mm.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omography can monitor the evolution of tropospheric water vapor in space and time.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of the tomography is tested with layer thicknesses of 600 m, 800 m and 1000 m. Comparisons with radiosondes show that the result from a resolution of 800m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results from the other two resolutions in the experiment. Water vapor amounts recreated from the tomography field agree well with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 calculated using GPS delays. Hourly tomographic results are also shown using the resolution of 800 m. Water vapor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vy rainfall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using these tomographic results. The water vapor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derived from the GPS network show a great potential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weather disasters.  相似文献   
884.
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毕旭  罗慧  刘勇 《气象》2007,33(1):70-73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g·m^-2;弓状回波中层辐合较强,多普勒风场中层辐合区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85.
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空气质量模型Model3-CMAQ中,对中国地区对流层N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OMI卫星对流层NO2资料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将INTEX-B排放源应用到Model3-CMAQ模式,模拟的NO2浓度在中国地区的分布、季节变化规律与卫星资料所得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工业及电厂排放对NO2的浓度贡献最大,而交通排放的贡献相对较小,两种排放均主要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886.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岱岳区分局为了提高监管力度,利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场景合成等先进技术,结合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合成真实的三维实景环境,与国土资源数据有机融合,实现国土信息的三维再现。构建信息系统监管平台,实现了建设用地审批、供地、利用、补充、检查全过程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在土地行政审批管理中,提高了效率、规范了流程、落实了责任,实现了以图管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7.
王东英  汤华  尹小涛  杨光华  姜燕 《岩土力学》2020,41(10):3405-3414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设计理念为锚碇夹持岩体协同承载,因而承载能力远超同体积的重力式锚碇。但因目前对围岩协同作用认识尚不充分,在当前隧道式锚碇设计中仍保守地忽略锚碇和岩体间的挤压效应。为弄清锚碇-岩体协同承载的机制,揭示隧道锚承载能力提高的本质,通过分析隧道式锚碇建设至成桥全过程受力,建立隧道锚的简化力学模型,并引用Mindlin应力解分析了荷载沿锚碇轴向的传递规律以及荷载产生的作用于锚碇-岩体间的挤压应力分布,最终给出了隧道式锚碇极限承载力的简化估算方法,并通过伍家岗大桥隧道锚工程实例分析了结果的合理性。所得结论主要有:锚碇-岩体界面力主要由锚碇自重和锚碇-岩体相互挤压产生;锚碇-岩体界面附加应力自后锚面向前锚面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距后锚面约1/3L处达到应力峰值;以容许抗剪强度为破坏判据解得的伍家岗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的极限承载力为3 504 MN,约为16倍的设计荷载,与室内试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88.
赵珍义  马成龙 《岩矿测试》1990,9(3):240-242
一些新的稀释装置已用于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改变了以往预先配制浓度依次变化的标准系列的习惯做法。Ko(?)cielniak提出的一种非连续稀释方法,所配制溶液的浓度与稀释次数成指数关系。本文采用了这种技术对稀释装置作了改进,只需要一个小锥形瓶,添加或稀释同一个原始溶液便可制备出一系列标准溶液。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钾长石中的钠、钾并与常规法对照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89.
矿产远景调查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基础地质矿产图件的更新、信息资源共享、基础地质矿产科学研究和政府矿产资源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数字填图系统分级目录的描述,系统地阐述了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相似文献   
890.
世界上的含金夕卡岩大多属钙夕卡岩型,镁夕卡岩金矿床十分稀少。本文介绍我国安徽北部三铺地区镁夕卡岩金(铜、铁)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含金(铜、铁)镁夕卡岩主要产于台地断拗区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中上寒武统白云质大理岩外接触带。岩体内接触带发育钙夕卡岩和钾长石化,局部有辉钼矿化产出。金矿化与铜的硫化物密切共生,属于镁夕卡岩的退化热液交代作用产物。金属矿化分带序列自蚀变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到镁夕卡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