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3篇
  免费   3196篇
  国内免费   2798篇
测绘学   895篇
大气科学   2109篇
地球物理   4342篇
地质学   6470篇
海洋学   1467篇
天文学   999篇
综合类   1059篇
自然地理   1366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517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603篇
  2019年   754篇
  2018年   842篇
  2017年   860篇
  2016年   944篇
  2015年   909篇
  2014年   964篇
  2013年   1004篇
  2012年   863篇
  2011年   832篇
  2010年   880篇
  2009年   690篇
  2008年   727篇
  2007年   633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47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372篇
  1997年   333篇
  1996年   318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7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理塘混杂岩位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县-理塘县一带,其内部保存有完整的混杂岩系,包括蛇绿岩残片、洋岛残块、洋内弧残块、复理石建造、裂谷残片、高压变质岩等,是恢复和反演甘孜-理塘洋盆演化的理想地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理塘混杂岩的物质组成、构造环境及形成时代,进一步约束了甘孜-理塘洋盆的时空、性质以及演化历程。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甘孜-理塘混杂岩带内蛇绿岩年龄为(346±17)Ma、(286.2±5.1)Ma、(219.5±2.2)Ma、(216.1±2.3)Ma,洋岛年龄为(271±10)Ma、(245.1±1.5)Ma、(211.8±1.8)Ma,在侏罗纪瑞环山组粉砂岩夹层中测得碎屑锆石最新年龄为(196±3)Ma,结合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鉴定结果,分析认为理塘混杂岩最早的年龄记录可追溯至中泥盆世,最晚可延至早白垩世,是甘孜-理塘洋盆中泥盆世-早白垩世连续演化的记录。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还大致建立了甘孜-理塘洋盆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演化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332.
古地理学是一门强数据依赖性学科,古地理重建作为古地理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着眼于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地理、生物、气候面貌及其演化规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海量古地理数据的不断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标准化、智能化的数字古地理重建成为可能。文章通过介绍国内外与古地理相关的代表数据库及团队,总结其优缺点,提出大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古地理重建核心思路:(1)建立标准化的古地理学知识体系;(2)建立开放互动、动态更新的古地理数据库,并利用机器阅读技术等拓展数据来源;(3)建立标准化的古地理学数据质量控制体系;(4)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各类型古地理重建模型,深度挖掘数据;(5)以可实时更新的智能数字地图集或多维动画形式输出成果。  相似文献   
333.
母山含矿斑岩体内及附近发育NNE向、老EW向、新EW向构造及属于局部构造的NNW向构造和弧形构造.其中,NNE向构造为成矿构造.随着时间演进,成矿构造应力场活动强度逐渐减弱,频率逐渐增强.并且,主应力轴σ1的产状也随时间由向SE陡倾变为水平,最后倾向NW.在成矿构造活动强度较大时,控制了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侵入;在成矿构造活动频率较大时,控制了热液活动及有关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34.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335.
三江源地区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功案例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康韵婕  唐凡  秦彧 《冰川冻土》2021,43(5):1551-1559
长江、黄河与澜沧江源区(简称三江源区)是中华与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水安全保障,是三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共有源地,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地。掌握该地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典型成功案例,有助于更好建设美丽高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战略部署。就建设内容与进程看,目前三江源区整体仍处于物质建设阶段,除畜牧业外,缺乏其他产业,忽视文化建设,美丽缺少内涵、不可持续;就建设成效而言,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工程建设成绩显著,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以及游牧文化与聚落文化的冲突,美丽仍流于形式;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亦涌现了若干成功案例,“岗龙模式”和“甘达模式”尤为典型,为三江源其他地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样板与发展启示:(1)找准优势资源,最大化资源潜力、实现经济“美”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物质基础;(2)领导人/团队/致富带头人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关键核心;(3)产业与因地制宜的运作机制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可持续的强大支撑与必由之路;(4)不断探索永远走在发展路上是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坚实动力。  相似文献   
336.
桐柏山太白顶、殷店和天河口一带,发育有大量的L构造岩,拉伸线理极其发育,面理较弱,线理产状向南东东倾伏,倾伏角为1°~20°。桐柏山L构造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在三维空间上,L构造岩强烈发育杆状构造,这种“杆”状构造是由大量沿X轴方向定向排列连在一起的椭球体矿物构成的,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石英的颗粒边界迁移和长石的位错蠕变,形成的平均压力为0.59GPa,平均温度为550 ℃~600 ℃,形成于中-高温-中压环境,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形成深度大致在15~20 km,属于中地壳的产物。L构造岩在桐柏山的发现可能反映了桐柏山造山带中桐柏杂岩岩块相对两侧榴辉岩岩片具有近东西向挤出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337.
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受近南北向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带控制,由壳幔混源型岩浆被动侵位而成,总体上呈向北逐渐倾伏的趋势。该斑岩带斑岩属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类。通过对该斑岩带各斑岩体(群)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其为含铜斑岩或铜(钼)斑岩,具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338.
The Pennsylvanian marine foreland basin of the Cantabrian Zone (NW Spa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que development of kilometre‐size and hundred‐metre‐thick carbonate platforms adjacent to deltaic systems. During Moscovian time, progradational clastic wedges fed by the orogen comprised proximal alluvial conglomerates and coal‐bearing deltaic sequences to distal shelfal marine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carbonate platforms (Escalada Fm.) and distal clay‐rich submarine slopes. A first phase of carbonate platform development (Escalada I, upper Kashirian‐lower Podolskian) reached a thickness of 400 m, nearly 50 km in width and developed a distal high‐relief margin facing a starved basin, nearly 1000‐m deep. Carbonate slope clinoforms dipped up to 30° and consisted of in situ microbial boundstone, pinching out downslope into calciturbidites, argillaceous spiculites and breccias. The second carbonate platform (Escalada II, upper Podolskian‐lower Myachkovian) developed beyond the previous platform margin, following the basinward progradation of siliciclastic deposits. Both carbonate platforms include: (1) a lower part composed of siliciclastic‐carbonate cyclothems characterized by coated‐grain and ooid grainstones; and (2) a carbonate‐dominated upper part, composed of tabular and mound‐shaped wackestone and algal‐microbial boundstone strata alternating at the decametre scale with skeletal and coated‐grain grainstone beds. Carbonate platforms initiated in distal sectors of the foreland marine shelf during transgressions, when terrigenous sediments were stored in the proximal part, and developed further during highstands of 3rd‐order sequences in a high‐subsidence context. During the falling stage and lowstand systems tracts, deltaic systems prograded across the shelf burying the carbonate platforms. Key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unique carbonate platforms in an active foreland basin are: (1) the large size of the marine shelf (approaching 200 km in width); (2) the subsidence distribution pattern across the marine shelf, decreasing from proximal shoreline to distal sectors; (3) Pennsylvanian glacio‐eustacy affecting carbonate lithofacies architecture; and (4)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ptimal for fostering microbial and algal carbonate factories.  相似文献   
339.
不同高度急流耦合在2007年7月中旬河南省区域暴雨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4  
利用NCEP全球对流层分析资料和地面探空资料,对2007年7月中旬发生在河南省中部、南部的暴雨天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在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天气有不同的作用。超低空东风急流是暴雨区所需水汽的最大提供者;低空东风急流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中低空的对流不稳定,为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高空西风急流建立和维持了高空的对称不稳定,为对流向高空发展和加强提供了重要条件。高空西风急流、低空东风急流和超低空东风急流上下耦合,是暴雨天气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0.
王凡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0,51(4):664-67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主要发展历程,回顾70年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围绕新形势下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改革发展举措,讨论和展望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