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介绍了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的功能及数据处理流程,基线解算前先利用TEQC软件对GPS数据进行质量检核,再利用Bernese软件对某一区域CORS网数据进行静态基线解算,将解算结果与GAMIT软件处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Bernese软件解算精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2.
地震站网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是基于微服务框架,应用数据库、通信、并行计算等传统信息技术,结合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Hadoop分布式处理方案,应用Spring Cloud框架搭建,进行Docker容器封装,以标准RESTful API作为服务接口的微服务架构,实现了各应用服务模块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及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最终实现对地震台站运行的实时监测、高效运维和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53.
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Fullbore Formation Micro Imager,FMI)技术广泛应用于强非均质性的碳酸盐岩储层测并精细解释.然而,由于各极板间间隙的影响,FMI无法测量360°全井壁地层电阻率信息,这使得FMI图像出现空白条带,严重影响了图像视觉和测井解释进程.为获取全井壁的电阻率信息,必须有效的填充空白条带.本文在探讨现有的电成像图像空白条带填充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成像图像空白条带填充方法.与常用的Criminisi插值法对比填充效果显示:该方法完全适用于各种特征的电成像图像空白条带填充,延续了所有待填充边缘的暗色条带和亮色背景,填充结果与原始图像的像素值频率占比相关性高达0.9581.Criminisi插值法在复杂区域电成像图像的填充结果连通性较差且存在干扰区域,填充结果与原始图像的像素值频率占比相关性仅为0.5924.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处理速度快、干扰区域少、连通性强、相关性高的特点,能够满足电成像空白条带成规模填充的实际应用需求,还可为测量极板间的测量缺失带信息处理提供参考手段.  相似文献   
54.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5.
关于秦岭造山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相似文献   
56.
风沙活动威胁着龙羊峡水库的安全运营,查清沙害来源和入库量对于防治水患和沙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7、1995、2003、2013、2019年的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COSI-Corr技术监测了龙羊峡库区不同时空的沙丘移动特征,并重新评估库区近32 a的潜在风沙入库量。结果显示:(1)1987—2019年龙羊峡库区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5.81 m·a-1,呈先加速(1987—2003年)后减速(2003—2013年)再加速(2013—2019年)趋势;沙丘移动方向在132.81°—165.82°范围内,与该区主风向一致。(2)近32 a向龙羊峡水库输送的潜在风沙量可达7.82×107 m3(1.20×108 t)。上风向塔拉滩潜在输送量为7.38×107 m3(1.14×108 t),下风向木格滩仅贡献了0.44×107 m3(0.68×107 t)。(3)库区内风沙输移受风况、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全球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的风沙活动将会持续发展,风沙入库量的长期累计效应将对水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of nutrient composition in Caulerpa lentillifera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The nutrient compositions of C.lentillifera from China's Hai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Semporna(Malaysia),Sabah(Malaysia),Petchburi(Thailand),and two other species of seaweeds(Malays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ysaccharide and protein contents of C.lentillifera from Hainan(44.82%±0.98%and 12.5%±0.70%),Shandong(43.22%±1.42%and 14.7%±0.72%),Petchburi(59.27%±2.31%and 12.49%±0.30%),and Sabah(44.02%±2.01%and 19.38%±1.48%)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Eucheuma cottonii(26.49%±3.01%and 9.76%±1.33%)and Sargassum polycystum(33.49%±1.70%and 5.40%±0.07%),respectively.Th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s in C.lentillifera from Hainan(29.98%)and Shandong(22.11%)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Semporna(16.76%±0.27%),Sabah(9.49%),and S.polycystum(20.34%±0.43%),but lower than that in E.cottonii(51.55%±0.57%).In Caulerpa lentillifera of Hai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s,the essential amino acid(EAA)/total amino acid(TAA)ratios were 35.22%and 38.78%,respectively;and the EAA/ETAA ratios were 54.36%and 63.35%,respectively.The EAA composition of C.lentillifera was close to the ideal model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lentillifera was rich in mineral elements,including calcium((3315.85±127.55)mg(100 g)^-1 and(3728.35±92.38)mg(100 g)^-1),magnesium((6715.74±82.58)mg(100 g)^-1 and(8128.59±242.72)mg(100 g)^-1),and trace elements,including iron((510.65±5.47)mg(100 g)^-1 and(1972.97±183.35)mg(100 g)^-1),selenium((1.04±0.08)mg(100 g)^-1 and(0.83±0.15)mg(100 g)^-1),and zinc((33.90±0.13)mg(100 g)^-1 and(11.75±2.05)mg(100 g)^-1).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C.lentillifera was more nutritious than S.polycystum or E.cottonii in terms of polysaccharide,protein,and fatty acid contents.Furthermore,both C.lentillifera species collected from Hai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s show more basic nutrients.Therefore,C.lentillifera has importa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态下,华北冬、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差异,分析了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历史极端事件监测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991~2020年(简称气候Ⅱ态)的冬季和夏季的平均降水量均略多于1981~2010年(简称气候Ⅰ态),但接近或略少于1961~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平均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冬季Ⅱ态小于Ⅰ态,夏季反之。气候Ⅱ态冬季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夏季较Ⅰ态呈“中部减少,东西增加”的分布型。冬季和夏季极端降水阈值Ⅱ态(0.86 mm和22.0 mm)较Ⅰ态(0.83 mm和21.6 mm)均略有提高,造成近60年华北大部基于Ⅱ态阈值的冬、夏季极端降水日数较Ⅰ态略减少。此外,气候Ⅱ态的华北冬、夏季平均气温均明显高于Ⅰ态,也高于1961~2020年平均值。Ⅱ态气温较Ⅰ态基本呈全区增加特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冬季极端低温和夏季极端高温阈值Ⅱ态(-9.8°C和27.9°C)较Ⅰ态(-10.2°C和27.5°C)均有所有所提高,造成华北大部分地区基于Ⅱ态阈值的近60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较Ⅰ态有所增加,夏季极端高温日数较Ⅰ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新气候态下华北气温和降水均值,华北大部极...  相似文献   
59.
Sun  Zhaoyan  Wang  Xinlong  Feng  Shaojun  Che  Huan  Zhang  Jinpeng 《GPS Solutions》2017,21(2):701-713
GPS Solutions - In vector tracking loop (VTL), the relativity among received signals is exploited to deeply integrate the entire information within signal processing channels. However, the tracking...  相似文献   
6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黄土高原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现状和恢复潜力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9-2013年SPOT VEG NDVI数据,采用线性回归、Hurst指数分析法、统计学方法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状况和潜力进行了探讨。结论主要为:① 1999年退耕还林(草)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黄土高原三分之二地区的植被将会持续改善;② 植被响应曲线分析表明,黄土区植被覆盖度和干旱指数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且缓坡相关性大于陡坡。土石山区植被响应函数为线性函数,相关系数下降;③ 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平均植被恢复潜力为69.75%。植被恢复潜力值东南高而西北低,黄土高原东南地区植被恢复状况较好,其植被恢复潜力指数较小,而植被恢复潜力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北方风沙区及西部丘陵沟壑区;④ 不同降水量条件下,植被恢复速度差别显著,其中降水量在375~575 mm之间的地区,植被恢复最快。植被恢复措施应该“因水制宜”,避免因造林带来的土壤干化加剧。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