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3篇
  免费   1036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测绘学   344篇
大气科学   1215篇
地球物理   1268篇
地质学   2992篇
海洋学   561篇
天文学   200篇
综合类   498篇
自然地理   67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4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High energy dynamic compaction (HEDC) is adopted in a coastal reclamation area because the grain size of backfilled soil mostly ranges between 20 cm and 100 cm. The in situ tests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EDC were performed on the backfilled soil ground. The crater depth per drop and the whole test zone elevations before and after HEDC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s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 (SASW) tests were us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improvement depth. Furthermore, the allowable bearing capacity of HEDC treated ground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late-load tests. It was found that HEDC did not cause the ground surface heave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low energy dynamic compaction (LEDC) in terms of applied energy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depth of HEDC at this site was not less than 14 m,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weak layer within the range of improvement depth. The allowable bearing capacities were larger than 160 kPa.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EDC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improving backfilled coarse-grained soil in coastal reclamation areas. This technique helps to achieve both greater improvement depths and higher ground bearing capacities as compared with LEDC.  相似文献   
172.
山东栖霞桃村地区出露中生代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对采自桃村地区青山组下段的中酸性火山-侵入岩以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桃村地区的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低钠,高铝低镁;Cr,Co,Ni含量较低,Sr/Y及(La/Yb)N比值很高;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不相容元素K,Rb,Ba和Th,以及不相容元素Ce,Hf和Ti,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以及P;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性质。综合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青山组下段中酸性杂岩为增厚的下地壳熔融,这种地壳的增厚作用可能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而在俯冲作用过程中青山组中酸性杂岩的源岩被俯冲沉积物混染。  相似文献   
173.
成山头海域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贺  王鑫  韩林生 《海洋与湖沼》2013,44(3):570-576
针对潮流能资源较丰富的成山头外海域,利用FVCOM数值模式,在良好模拟该海域潮流场的基础上,运用能量耗散原理,对该海域的潮流能资源可开发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转换装置的拖拽系数为0.07时,面积为27km2的成山头近岸海域的可开发潮流能资源约为17.9MW,其中大潮期间的可开发量高达37.7MW,而小潮期间则为7.3MW。在此条件下,该海域大潮期间涨急和落急时刻的流速分别减小了40%和38%,但发电装置对潮汐的影响较小,在成山头顶端的高潮潮位仅下降了4cm。  相似文献   
174.
两类La Nia季节演变过程的海气耦合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东太平洋(EP型)La Nia和中太平洋(CP型)La Nia的海气耦合特征在季节演变过程中的差异。EP La Nia海表温度异常中心在发展年夏季出现于南美沿岸,随后向西移动,盛期最大海表温度异常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而CP La Nia海温异常中心少动,基本维持在160°W附近,其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受海温分布形态影响,热带大气对两类La Nia的响应非常不同,成熟期间CP型在中太平洋偏旱的强度和范围比EP型大,且略偏西。发展年夏、秋季,北半球位势高度响应较弱;冬季,负PNA位相易伴随两类La Nia出现,但异常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在北大西洋其大气响应几乎相反,这些差异会引起显著不同的区域气候异常。  相似文献   
175.
The first Chinese microwave ocean environment satellite HY-2A, carrying a Ku-band scatteromenter (SCAT),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 August 2011. The first quality assessment of HY-2A SCAT wind products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first 6 months operationally released SCAT products with in situ data. The in situ winds from the 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 (NDBC) buoys, R/V Polarstern, Aurora Australis, Roger Revelle and PY30-1 oil platform, were converted to the 10 m equivalent neutral wind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Y-2A SCAT and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were limited to less than 5 min and 12.5 km. For HY-2A SCAT wind speed products,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using the NDBC buoys yield a bias of-0.49 m/s, a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of 1.3 m/s and an increase negative bias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 observation above 3 m/s. Although less accurate of HY-2A SCAT wind direction at low winds, the RMSE of 19.19° with a bias of 0.92° is found for wind speeds higher than 3 m/s. These results are found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R/Vs and oil platform comparisons. Moreover, the NDBC buoy comparison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accuracy of HY-2A SCAT winds is consistent over the first half year of 2012. The encouraging assessment results over the first 6 months show that wind products from HY-2A SCAT will be useful for scientif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6.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物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物源分析作为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物源体系决定了砂体的展布和储集性能。为明确中央峡谷体系黄流组储集体展布规律及下一步勘探方向,本文应用中央峡谷最新钻井资料,采用重矿物组合、锆石U-Pb测年等分析方法,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对中央峡谷黄流组物源体系特征进行分析。地震反射特征表明来自海南隆起和昆嵩隆起物源的三角洲体系,通过二次搬运沉积了陆架斜坡区和盆底的低位海底扇,为中央峡谷的沉积充填提供了充足的粗碎屑沉积物;新钻井黄流组样品中重矿物组合以白钛矿、石榴石、磁铁矿含量较高为主要特征,与莺歌海盆地受蓝江物源影响和琼东南盆地受丽水-秋滨河物源影响的地层重矿物组合相似;锆石U-Pb测年分析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地层中样品年龄图谱具有30~2 000Ma变化范围,与莺歌海盆地受昆嵩隆起物源影响的钻井以及越南现代河流采集的沙样具有非常一致的年龄段和丰度。综上所述,中央峡谷受多物源的影响,越南昆嵩隆起为主的琼东南盆地西部物源体系,是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晚中新世深水扇以及中央峡谷粗碎屑物质的主要沉积物供给来源区。  相似文献   
177.
高源  何剑锋  陈敏  林凌  张芳 《海洋学报》2015,37(8):96-104
2012年夏季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其北部边缘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08~6.41×108 cells/dm3,平均为2.25×108 cells/dm3;细菌生产力介于0.042~1.92mg/(m3·d)(以碳计)之间,平均为0.54mg/(m3·d)(以碳计),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当。陆架区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要明显高于北部边缘区,但前者的单位细菌生产力则较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丰度与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北极变暖导致的海水升温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均会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进一步提高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中的作用。但陆架区的细菌生产力与环境参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生产力在北部边缘区则仅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产生的溶解有机碳(DOC)是细菌生长最为主要的碳源,碳源的单一可能制约细菌的生产从而导致该海域无冰状态下细菌丰度的增加不如预期,但融冰过程带来的大量DOC将促进细菌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8.
2017年12月永清井观测温度急剧下降,采用该井水温、水位多年观测数据,从仪器测量原理及精细温度梯度测量出发,结合井孔资料,认为该变化为永清MS 4.3地震(井震距<30 km)发生前的异常信息。利用正弦累加模型计算温度异常持续时间和幅度,发现该异常变化存在2个周期:①周期42天,温度变化幅度为0.042 12℃;②周期16.77天,温度变化幅度为0.018 62℃。分析认为,区域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使含水层渗透性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井下温度传感器安放处水温。地震发生后近距离观测到水温异常变化尚属首次,利用模型对变化时间与幅度进行量化提取,可为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提供经典震例。  相似文献   
179.
1901-2007年澳门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澳门的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了澳门1901-2007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107 a的升温率为0.066℃/10a, 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升温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大的增暖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的增暖最小;冬、夏季的变化分别有明显的时间尺度约为60 a和30 a的振动。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仅为最低气温的一半左右。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缓慢的气候波动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升幅与历史上的增暖大致相当;最低气温近20多年来的增暖趋势可能是其长期(变暖)趋势的延续。年平均日较差整体来说是趋于减少的,但近30 a却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180.
航行体近水面滑跳运动是近年来跨介质航行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航行体水面滑跳运动现象开展研究。 首先设计了适宜滑跳的航行体构型,通过数值仿真方法确定航行体的主要技术参数,发现航行体滑跳过程对于重心位置非常敏感;然后,针对设计的构型,开展水面自由滑跳试验,试验表明本文设计的模型可以在近水面稳定滑跳,验证了滑跳运动方式的可行性。 工作可为后续跨介质航行体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