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方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法(扩散系数)及其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Green指数、聚集强度、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皂荚、荆条、冰草和中亚苔草等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较宽的生态位而呈聚集分布,小叶鼠李、毛黄栌、黄刺梅和北柴胡等由于特殊的土壤条件、相对较弱的竞争能力和较窄的生态位而呈随机分布.方差/均值法及其t检验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分布格局的方法,能很好地反映野皂荚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2.
针对高邮—宝应4.9级地震发生前后附近地区未发生其它中等以上地震、地震事件孤立及周边地磁台站分布较密有利于研究地震地磁异常时空特征的特点,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地震发生前后地磁谐波振幅比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目前对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的认识,即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表现出与地电阻率类似的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异常变化过程,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转折或恢复上升过程中,距震中较近的台站会出现不同步现象,即SN向与EW向的不同步以及长短周期的不同步。  相似文献   
43.
对前郭M_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平静-再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_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_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_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_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相似文献   
44.
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历史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数据,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省的地震生命损失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以红河断裂为界,红河断裂带上及其以东的滇西北、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其地震生命损失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红河断裂以西的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同时,从云南省的人口密度、民居建筑区域特点和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地震生命损失区域性差异可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LUCC) 是当前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 而区域土地利用 格局模拟是LUCC 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研究单元, 根据由2005 年土地 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源得到的土地利用、地形、河流以及道路等空间数据, 对区 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进行了建模研究, 并通过在传统Logistic 模型 中引入描述空间自相关性的成份, 实现了能够考虑自相关性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 (AutoLogistic 模型), 同时应用该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显示, 通 过与没有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回归模型(传统Logistic 模型) 相比较, 该模型显示了更好的拟 合优度和更高的拟合准确率(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ROC 值分别从0.851、 0.913、0.877 和0.852 提高到0.893、0.940、0.907 和0.863)。研究结果说明了基于 AutoLogistic 方法的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建模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 为永定区及其相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2003年7月9~10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暴雨过程为例,应用FY-2B卫星红外云图灰度资料,利用统计回归的反演方法求出高分辨率的温度和湿度的反演场用于改进预报的初始场。设计和对比了几种质量控制方案,再将控制后的反演场与常规资料进行同化,最后用MM5模式进行了模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模式的初始场中引入卫星云图反演场能反映出更为细致的中尺度结构,有效地增强了对降水有重要影响的高湿区;锋生函数质量控制方案改善模式的初始场,从而改善了MM5模式降水预报的落区和强度,提高了降水预报准确性及Ts评分。  相似文献   
47.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中长期强地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傅征祥  刘杰  刘桂萍 《中国地震》2000,16(4):334-341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沿张家口-怀来-三河-天津-渤海-蓬莱-烟台-北黄海展布,长约900km,宽约250km,走向北西.该带上曾发生1679年三河-平谷8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本文分析了该带上以117°E为界的东、西2区历史和近代地震的G-R关系和时间进程,证明它们服从泊松过程,从而计算得到它们在2010年前发生强震的累积概率,即东区发生6级地震概率为0.80;西区发生7级地震概率为0.76.  相似文献   
48.
根据张家界市永定区1989~2005年耕地资源及人均GDP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永定区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耕地减少量与人均GDP数据的定量相关模型,从而得出了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永定区耕地面积减少量最初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当越过一个阈值后(2002年),就开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降低。虽然这样的演化规律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出现阶段性变化,但基本上仍吻合库兹尼茨曲线的一般特征。结合当前实际,对湘西北喀斯特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9.
Wu  Li  Sun  Xiaoling  Sun  Wei  Zhu  Cheng  Zhu  Tongxin  Lu  Shuguang  Zhou  Hui  Guo  Qingchun  Guan  Houchun  Xie  Wei  Ke  Rui  Lin  Guipi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9):1451-1466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f Neolithic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this study rep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settlement selection of the sit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in Anhui and identifi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human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itude,slope direction,and slope gradient were consistent among the settle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Anhui,and the sites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hilly and plain areas on southeast-or south-facing slopes of low gradients close to rivers.We determined that early Neolithic Age(9.0–7.0 ka BP) sites were scattered in small numbers and likely had little cultural exchange with communities of other provinces.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in Anhui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with extensive water distribution.The sites of the mid Neolithic Age(7.0–5.0 ka BP) increased rapidly with wide distribution.The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in area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southwestern areas of Anhui.In the mid Neolithic Age,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gradually dried,and our ancestors slowly developed cultural exchanges.The largest number of sites existed during the late Neolithic Age(5.0–4.0 ka BP),and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province.During this period,the overall climate was relatively dry,but humans could still obtain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through migration.The relatively benign climate facilitate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which increased during this time,and the Wanjiang culture matured.We also determined that as early civilization evolved,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In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especially in low-lying plains and areas beside lakes,rivers,and coastal areas,the relatively dry climate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ddle Holocene,prefaced by a period of high humidity,wa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The evidence from the Neolithic settlements in Anhui therefore reflects this subtropical man-l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0.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提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是实验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地震科技的一件大事.这一重大进展,是中国地震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思考与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