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705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579篇
地球物理   828篇
地质学   1566篇
海洋学   314篇
天文学   187篇
综合类   267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以济南市为样本,基于该市改革开放后历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国际上常用的IU、NU标准值法判断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济南市城镇化的发展由过去的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逐步趋向于与工业化发展相协调的状态;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有差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序性.因此,以城市为对象,探讨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既能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又能为城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32.
雪和海冰作为北极地区反照率最高的地表类型,可以将大部分入射辐射能量反射回天空,其表面反照率的变化对整个地表-大气辐射平衡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会有重要影响。在2010年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ASD光谱仪对北极太平洋扇区不同类型的海冰表面反照率进行了现场测量,观测时段为7月27日至8月23日,地理范围在72°18′-87°20′N和152°34′-178°22′W之间。观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干雪覆盖时均值达到0.82,融化的湿雪覆盖时反照率会有一定程度地降低。夏季北极地区存在大量融池,融池海冰按颜色划分为白冰,蓝冰和灰冰,白冰的平均反照率为0.54,蓝冰的为0.31,灰冰的只有0.20,融池水的反照率只有0.16。融池是北极夏季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3.
A database of 4471 Roadian–Wordian (Guadalupian, Middle Permian) occurrences of 381 brachiopod genera in 44 different operational geographical units (stations) was analyzed by both Q-mode and R-mod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ur distinct brachiopod biogeographical realms and nine provinces, and 11 brachiopod associations are recognized. The Boreal Realm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cludes the Verkolyman Province in the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Siberian Platform and the eastern European Province in the Ural seaway between the European and Siberian platforms. Both provi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taining typical Boreal cold-water brachiopod associations. The Gondwanan Realm in the south also includes two provinces. The Austrazean Province in easter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is probably the most stable province throughout the Permian and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Gondwanan brachiopod associations. The Westralian Province centered in Western Australia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Gondwanan brachiopods, but also demonstrates biogeographical links with the Tethyan stations. The Palaeoequatorial Realm located mainly in the palaeotropical zone contains highly diverse and abundant brachiopod faunas. Two regions/subrealms and four provinces are recognized within this realm. The North America Subrealm contains a distinct Grandian Province characterized by many endemic brachiopod genera and a few cold-water genera. East-central Alaska and Yukon Territory may constitute another brachiopod province. All the stations in the Tethyan Ocean (both Palaeotethys and Neotethys) constitute a distinct Asian–Tethyan Region/Subrealm and incorporate three different provinces. The Cathaysian Province is comprised of the stations in South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 terranes/blocks and a few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margin of the Palaeotethys. Two transitional provinces (Sino–Mongolian–Japanese Province and Cimmerian Province)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emperate zones are also recognizable. The brachiopod fauna from the Mino Belt in Japan is well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from other regions, and is hence assigned to the palaeoceanic Panthalassan Realm. 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and minimum spanning tree analysis suggest that a latitude-related thermal gradient was the major control for the palaeobiogeography of Roadian–Wordian global brachiopod faunas and for the latitudinal of pattern of decreasing brachiopod generic diversities from the equator to the poles. In addition, geographic separation and oceanic currents may also have played some rol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rachiopods during Roadian–Wordian times.  相似文献   
934.
城市化对江苏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MM5模式对2003年夏季6、7两个月典型区域气候极端事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城市化急剧扩张对区域气候极端事件的影响和可能机制.研究发现:苏南及邻近地区城市化区域的扩张,会引起区域降水分布的变化.在城市化区域,降水将减少,而在城市化的下风区会有局地的降水增加;同时,在苏南城市化区域中,太湖等湖泊的影响也很重要,会加强其邻近地区局地降水强度.城市化区域的地面气温有明显的上升,对高温天气的作用更大.城市化也会影响地面风场,阻挡穿越城市化区域的风;苏南沿海城市化区域扩张,会使海陆风环流增强,加大了海面向陆面的风.城市化区域的潜热通量明显减少,而感热通量显著增加.城市化增暖产生的局地热源,使城市化区域及邻近地区局地环流发生变化,增强了低层城市化区域向周边辐散的强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城市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35.
豫东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豫东北具有代表性的濮阳、南乐两个国家基本站1971-200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濮阳和南乐30 a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升高趋势,1993年后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变暖使冬小麦播种期推延,返青提前,对冬小麦增产有利,也利于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和产量提高;终霜期明显提前,初霜期略推迟,霜期变短,使棉花平均生育期延长,霜后花率降低,对产量和质量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936.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2005年6月19-20日的一次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表明,本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于印度洋上的印度季风,另一个是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东南信风.对不同暴雨中心的分析表明,福建北部的降水带为华南准静止锋锋面上的系统性降水,假相当位温的经向垂直剖面呈明显的Ω型结构,而广东河源附近的暴雨中心为暖区对流性降水,低层为强的不稳定.利用ARPS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锋面雨带主要来自于网格降水的贡献,而对流性降水主要来自于次网尺度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937.
利用鄂托克旗气象观测站2007年1-12月人工站和自动站平行观测的风速、风向资料,统计比较了人工站与自动站风速观测值和极值。结果表明:受观测仪器系统偏差和观测取值时间差异的影响,人工站比自动站的日平均风速偏小0.4m.S-1。风向完全相符的接近40%,2个以上方位的不相符率为4%。  相似文献   
938.
两类极区平流层异常增温的特征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将冬季极区平流层增温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和Ⅱ型,并分析了两种类型增温的特征、机制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动强迫的强度和对流层的热量能否向上到达平流层是决定两类平流层异常增温的两个主要因素。Ⅰ型平流层增温期间,对流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温特征,850hPa与平流层温度距平场呈现相当正压结构,极区和中纬度异常表现为反位相的振荡,呈现典型的北极涛动的特征;Ⅱ型平流层异常增温期间,增温异常仅局限在平流层范围内,平流层的中低层与高层呈现反位相的距平分布,850hPa温度距平场呈现无规则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39.
谢克家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岩石学报》2010,26(4):1016-1026
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岩体位于雅拉香波穹隆的东南,侵入到中生代以前的变质岩系(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和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和特提斯沉积岩(页岩和砂岩)中,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形成于~44.3Ma。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打拉花岗岩具有高Al_2O_3(16.0%~17.0%)、Na_2O/K_2O(1.2)以及A/CNK比值(1.05),表明打拉花岗岩为富钠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HREE中的Ho到Lu元素有变平的特征((Ho/Lu)_N=1.11~1.46);具有微弱或无Eu异常,Eu/Eu~*=0.87~0.95;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i)=0.71754~0.71785)和较低的初始Nd比值(ε_(Nd)(i)=-9.15~-12.4)。打拉花岗岩具有高Sr含量(为355×10~(-6)~416×10~(-6))和Sr/Y的比值(59.1~71.5)、高La/Yb比值、低Y及HREE亏损的特征,与埃达克质花岗岩类似。上述特征表明打拉花岗岩是在较高压力条件下,以角闪岩为主的深部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0.
济宁群以隐伏的地质体分布于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以往被划归古元古代。近年来在济宁群的钻探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发现存在较大规模条带状硅铁建造,其形成时代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本文对济宁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SHRIMP年龄测定。含砾绿泥绢云千枚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7Ga,可靠的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2.61±0.01Ga。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岩浆锆石年龄为2.56±0.02Ga。研究表明,济宁群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济宁群在岩石组合、变质作用方面与鞍山、冀东以及五台地区同时代含硅铁建造的表壳岩系有差别,但是与本溪南芬铁矿的岩石组合有相似之处。这些可能为我国的隐伏太古宙BIF铁矿的研究与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