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92篇 |
免费 | 1433篇 |
国内免费 | 8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6篇 |
大气科学 | 846篇 |
地球物理 | 741篇 |
地质学 | 2207篇 |
海洋学 | 671篇 |
天文学 | 65篇 |
综合类 | 363篇 |
自然地理 | 4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170篇 |
2022年 | 260篇 |
2021年 | 313篇 |
2020年 | 250篇 |
2019年 | 313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63篇 |
2016年 | 281篇 |
2015年 | 274篇 |
2014年 | 324篇 |
2013年 | 316篇 |
2012年 | 300篇 |
2011年 | 292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234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203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152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Bao Peisheng Wang Xibin Hao Ziguo Peng Geny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Fei Zhenbi 《《地质学报》英文版》1993,67(1)
Ultramafic rocks of Tibet and Xinjiang are the produc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upper mantl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is marked by two parallel evolutionary series: one is 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the 100 Mg/(Mg+Fe~(2+) ratio of silicate minerals in order of lherzolite→harzburgite→dunite, i.e. the increase in magnesium; the other is the increase of the 100 Cr/(Cr+Al) ratio of accessory chrome spinel in the same order, i. e. the increase in Chromium. The above-mentioned evolutionary trends are contrary to that of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The evolution of fabrics of ultramafic rocks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variation in order of protogranular texture→melted residual texture, symplectic texture and clastophyritic texture→equigranular mosaic texture and tabular mosaic texture. Experimen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lherzolite have convincingly shown that the evolution of Alpine ultramafic rocks resul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pyrolite. Various subtypes of them represent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The vertical zoning marked by more basic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and more acid rocks in the lower actually belongs to the fusion zoning of pyrolite. 相似文献
73.
74.
松辽盆地是中国大型陆相湖盆,其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K2n1) 和二段(K2n2) 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形成环境一直备受争议。文章选取盆地后金沟剖面为研究地区,通过测定和分析烃源岩中的稳定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氧化还原条件。结果表明,后金沟剖面嫩一段(H 层位) 和嫩二段(N2 层位) 具有明显的差异:嫩二段相较嫩一段而言,有机碳(TOC) 值偏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 值负偏,而且稳定氮同位素(δ15N) 值偏小,一致指示海侵事件发生之后导致嫩二段形成了缺氧环境。结合微量元素比值分析,古生产力参数Ba/Al、Ba/Ca,反映嫩二段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这与TOC 的含量变化一致;Mo/Al、V/Cr 等氧化还原参数表明嫩二段沉积时的水体环境还原性更强,这与δ15N 值偏小指示嫩二段形成缺氧环境的结论相符,重建了沉积时期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沉积分布,还可以为国内其它湖相页岩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5.
76.
青海-甘肃民和盆地油页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钻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民和盆地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赋存、工业品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民和盆地油页岩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油一层为深湖-半深湖低含油率腐泥型油页岩,油三层为浅湖相低含油率腐殖-腐泥型油页岩,油四层为湖沼相中含油率腐泥-腐殖型油页岩.研究成果表明:形成于深湖-半深湖相的油一层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油页岩含油率不高,属高灰分低含油率的油页岩;形成于湖沼相的油四层厚度较小,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含油率较高,属中灰分中含油率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77.
土壤中单环芳烃定量分析的基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燃料油泄露的单环芳烃对土壤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准确、高效地检测土壤中的挥发性单环芳烃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文章通过在标准系列中加入石英砂和土壤两种基质,比较水、水-石英砂、水-土壤3个定量库中得到的标准曲线的斜率,研究基质效应对土壤样品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芳香烃类物质在土壤基质中的斜率总体小于在石英砂基质中的斜率,在石英砂基质中的斜率比在水基质中的斜率小1%(苯)~9%(正丁苯),在水基质中得到的斜率最大;只有苯在土壤基质和水基质中的斜率相当,其余组分在土壤基质中的斜率比在水基质中的斜率小9%(丙苯)~24%(1,2,4-三氯苯)。单环芳烃在土壤基质中相对斜率的大小与化合物本身的沸点以及辛醇-水分配系数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在对土壤样品进行校准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基质建立定量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78.
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与反射率比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反射率比都是大气校正所需的重要大气参数,同时也是海洋水色卫星主要的数据产品,它们的测量精度将直接到卫星数据产品正演的精度和卫星数据产品的应用。文章在简述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反射率比的基本测量原理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多次试验数据结果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9.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80.
陈聪;徐坤;任依婷;韩帅;马飞;闫庆武 《测绘地理信息》2020,45(5):169-173
选取以伊敏矿为中心,半径为10km的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8年SPOT-VEGETATION卫星的NDVI(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数据,分别使用自适应滤波法、三次样条插值法、灰色Verhulst模型3种模型进行土地退化预测研究。从2019年和2020年的土地退化预测成果看出伊敏矿土地退化情况显著,退化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06%,且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在伊敏矿采矿坑的附近。残差分析表明自适应滤波法预测精度最高,为92.8%,能较好地反映和预测植被NDVI值的变化,三次样条插值法92.3%次之,灰色Verhulst模型误差较大,预测精度不高,为16.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