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41篇
测绘学   229篇
大气科学   318篇
地球物理   334篇
地质学   725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1 毫秒
271.
272.
The study of urban area is one of the hottes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high-resolution(HR)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emerging of new satellite sensors, HR observation of urban area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ssible, which provides us with more elaborate urban information. However,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in the spectral and spatial domain of HR imagery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urban remote sensing. In recent years, numerous approaches were proposed to deal with HR image interpretation over complex urban scenes, including a series of features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as well as state-of-the-art methods depicting not only the urban extent, but also the intra-urban variations. In this paper, we aim to summarize the major advances in HR urban remote sensing from the aspects of feature repres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oreover, the future trend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thodology, urban structure and pattern characterization, big data challenge, and global mapping.  相似文献   
273.
正Epidemics are biological disasters resulting from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cute and severe infectious diseases that are normally caused by viruses, bacteria and parasites.They are amongst the most destructive of all natural disasters suffered by humans (Gong, 2019). The pathogens that cause epidemics have always existed in nature, understa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ast epidemics is important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future epidemics.  相似文献   
274.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275.
禹贡 《热带地理》2005,25(2):176-180
五桂山作为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存在形象模糊、主题不突出、“灰度区”特征明显等问题。基于SWOT分析、形象定位和区域形象系统理论,五桂山旅游景区整体形象定位为:绿野仙踪、红色胜迹。旅游景区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的要素设计重点:视觉形象主要是标准色及字体、旅游徽标、标识牌、建筑物亭、交通工具、服饰、门票和吉祥物等8大识别要素,旅游徽标主体图案设计为“五桂飘香”;听觉形象主要是沁人心扉元素;居民形象应强化纯朴、热情、善良、文明元素设计;地标区、光环效应区形象建设的重点在东部绿野仙踪、红色胜迹旅游区和城桂路、翠山路、马石路沿岸及其进出口。  相似文献   
276.
277.
连云港地区软土为碱性环境下沉积的非均质海积软土,软土抗剪强度具有固有各向异性。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UU)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UTC)试验、快剪试验和原位十字板剪切(FVT)试验4种方法,对连云港地区软土的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体水平剪切面强度最低,竖直面抗剪强度最高;土体制样采用垂直方向的切取试样方式时,土体强度最高。根据三轴UU试验得出的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基于土体单元极限平衡理论恢复了土体剪切破坏时的应力状态,计算出土体实际抗剪强度。三轴UU试验得出的抗剪强度平均值约为13.13 kPa,试样破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1°~45.7°区间最为集中。UTC试验测得的土体平均抗剪强度近似等于三轴UU试验测得的平均抗剪强度。FVT试验测得软土抗剪强度平均值为19.72 kPa,与三轴UU试验和UTC试验得出的抗剪强度平均值相比高了约6.60 kPa,这种现象与室内试验试样的机械扰动、土体应力状态改变和剪切面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78.
山东沿海降雨云系宏观特征及人工增雨潜力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连云  王以琳  龚佃利 《气象》1996,22(10):35-38
针对山东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降雨特征,统计了沿海云层的宏观物理量,分析了莱州湾、黄海北部和东南沿海3个地区云与降水的关系,对主要降雨天气系统计算了降雨效率及增潜力,增雨潜力在42.55%-68.79%。通过对天气系统中水汽垂直分布的分析,为飞机在山东沿海地区增雨作业最佳催化层次的选择提供了信。  相似文献   
279.
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80.
海南岛莺歌海近岸的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在河口海岸区的物质输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往的研究表明,在驻波占主导的河口海湾中,涨落潮的历时不对称与流速不对称有较为良好的对应关系。而潮致余流主要由地形与潮波的非线性作用所致。本研究以海南岛莺歌海附近为代表,结合实际观测与数值模型,研究复杂地形的开阔近岸区的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结果表明,在莺歌海近岸区,涨落潮历时不对称皆表现为涨潮历时短于落潮历时,而流速不对称则出现复杂的空间变化。对流速不对称的机制分解表明,研究区的流速不对称主要由K1、O1与M2的相互作用,以及潮余流与各潮汐分潮的相互作用所控制。其中前者产生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的涨潮优势,而后者则与余流的方向相对应,出现多个涨潮优势与落潮优势的区域。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流速不对称由余流与各潮汐分潮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这表明,采用涨落潮历时的不对称来确定潮汐不对称的方法在开阔近海区可能并不适用。对潮致余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欧拉余流远大于斯托克斯余流。欧拉余流表现为多个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涡流。涡流分布与地形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潮流沙脊区多发育顺时针涡流,而深槽区则以发育逆时针涡流为主。摩擦力在涡流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