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56篇 |
免费 | 2349篇 |
国内免费 | 35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56篇 |
大气科学 | 1409篇 |
地球物理 | 1900篇 |
地质学 | 5882篇 |
海洋学 | 2005篇 |
天文学 | 117篇 |
综合类 | 719篇 |
自然地理 | 12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304篇 |
2022年 | 656篇 |
2021年 | 722篇 |
2020年 | 645篇 |
2019年 | 694篇 |
2018年 | 619篇 |
2017年 | 563篇 |
2016年 | 589篇 |
2015年 | 656篇 |
2014年 | 632篇 |
2013年 | 750篇 |
2012年 | 875篇 |
2011年 | 791篇 |
2010年 | 863篇 |
2009年 | 752篇 |
2008年 | 730篇 |
2007年 | 692篇 |
2006年 | 718篇 |
2005年 | 558篇 |
2004年 | 400篇 |
2003年 | 304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74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利用煤镜质组反射率推断豫北构造应力场,基于构造应力是造成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VRA)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在豫北焦作、安阳、鹤壁三个矿区井下取的定向煤样品进行了室内显微镜下反射率测试,对测试数据按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后就得出了由最大反射率值、中间反射率值、最小反射率值为轴组成的镜质组反射率椭球体(VRI).结果表明,研究区煤样显示二轴晶正光性,它们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研究区煤样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是由构造应力所引起;由镜质组反射率椭球体(VRI)得出的豫北构造应力场与钻探、节理统计、河南省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等方法得出的应力场基本上是吻合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应力场到安阳、鹤壁矿区后发生了向左的偏转.总之,利用煤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推断构造应力场的方法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2.
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中间,受华南陆块及其周缘多期次的碰撞、裂解及再造过程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于中生代期间受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影响,发生成矿“大爆发”,是研究陆内深部过程、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受沉积覆盖、出露较少等因素影响,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深部过程及其边界范围等还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提高对江南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深部构造背景、动力学过程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利用武宁—吉安深反射地震数据,进行随机介质参数的计算,获得了相关长度剖面。结果发现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厚度沿剖面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结合前人研究推测研究区受控于燕山期晚期伸展构造体制,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导致地壳减薄,诱发幔源物质上涌,受地幔上涌影响由南往北逐渐减弱。同时揭示了宜丰—景德镇断裂深大断裂极性,进一步证明了萍乡—广丰断裂为江南造山带中段与华夏地块的边界。最后综合分析了中生代区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认为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幔源物质沿断裂上涌控制了该区金、钨等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3.
2008年1月贵州冻雨的数值模拟和层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08年初发生在贵州地区的严重冻雨过程,分别从环流背景、低空急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准静止锋维持的原因,并选取本次灾害最严重的第3次过程为典型个例,利用WRF模式针对准静止锋影响下的贵州冻雨进行数值模拟来研究冻雨的发生机制。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出高低空环流形势场特征,强雨雪降水带的走向、落区,以及地面温度的分布,均与观测基本吻合。通过分析高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结果,揭示了准静止锋上贵州地区冻雨的层结结构特征及云物质在冻雨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中部的冻雨区除一般的三层结构(包含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外,还具有典型的两层结构特征,即:高空的固体降水粒子稀少,900~600 h Pa深厚的逆温层和0℃以上的暖层使中低空存在大量液态粒子,下落的液滴经过近地面的浅薄冷层,形成大量过冷却雨滴,而后降落至地面迅速冻结。 相似文献
124.
125.
网络计划管理技术在长江某穿越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路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12(4):71-73
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的计划管理技术,它对工程组织过程和项目实施步骤进行全面的规划、编排,并在工程项目实施初期对多种方案进入深入的研究与比较,更科学地进行目标进度的安排。本文以长江某穿越隧道工程为例,详细探讨了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6.
HAN Ke YANG Xingke CHAO Huixi HE Hujun RUAN Shiqi GAO Yunfeng ZHANG Weisheng ZHU Wei JIN Ga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21,95(2):500-516
A W-Mo mineralized region i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Qinling tectonic belt of China. WMo mineralization occurs mainly in Cambrian–Ordovician 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and the ore bodies are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NW–SE-and NNE–SSW-striking faults. Evidence for magmatism in the area is widespread and is dominated by intermediate–felsic intrusives or apophyses, such as the Dongjiangkou, Yanzhiba, Lanbandeng, and Sihaiping granitic bodies. Quartz-vein-type mineralization and fault-controlled skarn-type mineralization dominate the ore systems, with additional enrichment in residual deposits.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or insufficient studies on(1)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ediate–felsic granite and W-Mo mineralization,(3)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and(4) the metallogenic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mineralized are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geochronology results for numerous intrusive granitic bodies in the South Qinling tectonic belt.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the Lanbandeng monzogranite and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yields ages of 222.7 ± 2.3 and 201.9 ± 1.8 Ma,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Late Triassic age of the Lanbandeng monzogranite, the age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places it at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Re-Os molybdenite geochronology on the Qipangou W-Mo deposit yielded a model age of 199.7 ± 3.9 Ma, indicating the deposit formed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period of the Early Jurassic. Granitoid intrusions in the mineralized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osite granite bodies that crystallized at ca.240–190 Ma. While there were multiple stages of intrusion, most occurred at 210–220 Ma, with waning magmatic activity at 200–190 Ma. The Re-Os age of molybdenite in the region is ca. 200–190 Ma, which may represent a newly discovered period of W-Mo metallogenesi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of magmatism. The heat associated with this magmatism drove ore formation and might have provided additional ore-forming components for metallogenesis(represented by the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Ore materials in the mineralized area were derived from mixed crustal and mantle sources. Enrichment of the region occurred during intracontinental orogenesis in the late Indosinian–Yanshanian, subsequent to the main Indosinian collision. At this time,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was dominated by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motion. 相似文献
127.
128.
为了研究超压对碎屑岩储层机械压实作用的抑制作用和预测超压背景下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度,本文根据压力平衡原理,推导了地层超压与有效埋深的关系方程,并在综合考虑超压、溶蚀和胶结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超压背景下储层孔隙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盆地中地层的密度越小,超压对碎屑岩储层机械压实的抑制效果越明显。三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应用本文建立的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所预测储层孔隙度的误差均低于Gluyas和Cade方程,而且孔隙度预测的误差随地层时代的变老而增大。在储层胶结物小于10%的条件下,新生代超压盆地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预测误差小于2%,而中生代超压盆地储层孔隙度的预测误差大于5%。本文建立的超压背景下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仅适用于时代较新超压盆地的孔隙度预测。 相似文献
129.
针对BDS常规实时动态定位(RTK)中,随着流动站与参考站间的距离增加,大气延迟误差的空间相关性大大降低,影响了整周模糊度的快速解算和流动站位置信息的解算精度问题。该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非差观测误差的BDS中长距离常规RTK定位算法,采用非差误差改正方法为流动站提供误差改正,利用参考站的非差误差改正数以单颗卫星为对象进行误差改正。对电离层延迟误差和相对天顶对流层延迟误差进行参数估计,处理电离层延迟误差和对流层延迟误差的影响。最后通过BDS实测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算法验证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实现BDS中长距离常规RTK的快速定位,并获得厘米级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30.
山东省各岩石磁性及密度参数基本可分为高、中、低 3类。山东省磁性结晶基底为泰山岩群、荆山群、胶东岩群、胶南岩群。以沂沭断裂带为界 ,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分为鲁东区和鲁西区。鲁东区进一步划分为 3个次级区 ,即北部区、中部区和南部区。鲁西区进一步划分为 5个次级区 ,即鲁北重磁缓变区、鲁西南重高磁高区、中部弧形重磁场区、鲁西中部重低磁高区、鲁中南条带状重磁场区。各区地球物理场由于地质原因各具特点。山东省莫氏面总体呈东浅西深的缓变带 ,在该缓变带的背景上 ,呈周边地区条带状幔隆、中部幔坳的特征。山东省居里面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 ,有德州聊城菏泽隆起带、滨州淄博滕州深坳带、蓬莱海阳千里岩响水隆起带。鲁中隆起北部碰撞带为山东省特殊的构造地带 ,其特征为侵入岩体沿该带断续出现、岩体围岩或岩体内铜及多金属矿化较为普遍、地热田沿该带时有分布、地形上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的分界地带。胶莱盆地内 ,蓼兰—高密缺失莱阳群层位 ;中生代早期 ,盆地东北部与西南部是盆地的沉积中心 ,至晚期盆地中心北移 ,第三纪沉积中心则为平度蓼兰附近 ;盆地较深部位位于诸城凹陷、平度凹陷。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可划分为 11个 ,七级镇构造带控制了胶莱盆地的成生和发展。山东省岩浆岩通常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