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5篇
  免费   2347篇
  国内免费   3562篇
测绘学   1455篇
大气科学   1406篇
地球物理   1893篇
地质学   5872篇
海洋学   2004篇
天文学   111篇
综合类   717篇
自然地理   1286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654篇
  2021年   720篇
  2020年   642篇
  2019年   694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561篇
  2016年   587篇
  2015年   655篇
  2014年   630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791篇
  2010年   863篇
  2009年   752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691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558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灰岩发育地区进行钻探作业时经常会遇到溶洞,给钻探带来不小的风险.为了减小钻探风险,可以采用探测深度大、对溶洞识别能力强的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溶洞探测,确定钻孔的有利位置.本文以慈页1井的钻孔定位研究为例,通过在井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查明井场下方可能有溶洞发育的区域,最终确定了孔位的有利位置,在实际钻进过程中并未遇到溶洞发育段,说明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法布置的孔位合理,保证了钻探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42.

准确认识深部条件下气体和水分的赋存状态、相对含量及分布特征,对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理论模型、分子模拟和气水演变分析,明确了煤层中气、水的赋存状态,揭示了气、水动态运聚界限和动态演化过程。考虑煤−水界面作用、水的可动性及赋存状态,煤中水可分为可动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束缚水(吸附水、沸石水、结晶水和层间水)、结构水,其中毛细水、重力水和吸附水由孔隙主导,沸石水、结构水、结晶水和层间水由矿物主导。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水分子在0.7 nm孔隙中可以饱和充填,吸附和解吸路径一致,在更大孔隙中出现弱吸附层和自由态。水分子吸附过程表现为单分子含氧基团吸附、单层强吸附、多层弱吸附、水团簇形成和充填孔隙等阶段。甲烷分子在1.5 nm孔隙可存在3层稳定充填吸附,在较大孔隙中(>1.5 nm)即以单层吸附和游离态共存,游离态在介孔及更大孔隙中普遍存在。结合上述吸附−游离气存在界限,改进了游离气和吸附气理论计算公式,为含气量计算提供新思路。深部热成因煤层气是煤大规模生排烃之后的残余气,在排烃过程中发生气驱水和水分蒸发扩散,残余水分为束缚水和结构水,后期无法改变。假定静水压力20 MPa,在0、5、10、15和20 MPa储层压力下,外来水分可入侵最大孔径为7、9、13、27 nm和不侵入。受差异保存条件控制,煤成气除了形成超压和欠压等差异含气系统外,还可能在煤系形成多类型含气模式。上述研究明确了煤层气、水微观赋存机制及形成演化模式,对深部煤层气富集特征及高效开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以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核心区为研究范围,利用已有调查数据,基于MapGIS平台,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及地貌4个方面选取9个因子组成了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下空间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较适宜区占总面积99.71%;中层地下空间较适宜区占总面积95.03%;深层地下空间较适宜区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占总面积26.95%,次适宜区大面积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区域,占总面积72.27%。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适宜性等级基本以较适宜、次适宜为主,区内不同竖向层次与不同区位地下空间资源的适宜性存在差异,资源条件总体上呈现\  相似文献   
45.
高婷  黄颖  郭明强 《测绘工程》2021,30(2):13-16
为弥补传统的依靠管理组织、法律、经济、教育等进行对野外地质工作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通过百度SDK采集GPS步行轨迹数据,基于单向GPS轨迹数据的特点,进行轨迹的分割分段处理.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道路,通过反复实验确定BP网络的参数配置信息.并以中国地质大学西区为研究区域,提取路网信息,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6.
高留喜  朱蓉  常蕊 《气象》2014,40(10):1240-1247
对QuikSCAT和ASCAT原始轨道10 m反演风场与浮标资料在中国南海北部的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套卫星资料在中国南海北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QuickSCAT反演风速偏高0.46 m·s~(-1),ASCAT反演风速在近海偏高0.45 m·s~(-1),在开阔海域偏高0.07 m·s~(-1)。超过半数的QuickSCAT反演风向误差30°。在近岸海域,ASCAT反演风向误差30°的超过56%,在开阔海域,误差绝对值30°的达到64%。小风时卫星反演风速偏大,大风时卫星反演风速明显偏小,且白天的偏差大于夜间;在5~10 m·s~(-1)风速条件下,两者的一致性较好。用WRF模式模拟的近海风能资源存在高估的可能,卫星资料对近海风能资源评估是个有益的补充,本文对卫星反演风场误差的分析结果也可以为卫星反演风场的资料同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根据波茨坦地磁场模型(POMME6.2),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围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特征.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对地表磁异常进行分解,分析小波细节组合和逼近信号的异常特点.讨论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磁异常分布相当不均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龙门山—大巴山地区分布着较强的负磁异常;四川盆地为正磁异常,其他地区磁异常较弱.东构造结对周围地区磁异常有重要影响,它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壳磁异常都是在负磁或弱磁异常背景上,叠加着中短波长的正负磁异常.这些中小尺度磁异常由中、上层地壳磁性物质产生,走向与地质构造基本一致.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分布着清晰的弱磁异常带.龙门山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是磁异常强弱过渡带.青蒇高原中部东西向的磁异常,在东构造结弧顶地区呈弧形分布.青藏高原中部和滇中地块带状、团状磁异常具有相同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48.
詹必伟  高颖  翟翔  李涛 《测绘通报》2014,(10):111-113
介绍了基于AutoCAD和Microsoft Access工具软件在VB.NET环境中开发实现的DLG质量检查工具,该工具实现批量自动化检查功能,包含幅内检查和幅间检查两大模块,对DLG进行实体的属性和几何拓扑等质量要素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输出为报表。  相似文献   
49.
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岭南缘,以发育大规模的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为世人瞩目,其地壳尺度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理解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碰撞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和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数据的约束,结合地质与钻井资料,通过重磁场分析拟合解释,对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地壳尺度的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地壳断面结构与构造模型.模型显示,四川盆地北部基底和沉积盖层变形差异较大,且上下地壳具有解耦性,上地壳向北延伸至紫阳断裂一带;而下地壳与上地壳拆离,向北延伸远至安康断裂一带.研究区莫霍面起伏较大,自南向北先加深后抬升,在大巴山下出现Moho的构造叠置,这种现象源于大陆地块(扬子克拉通)下地壳向大巴山—秦岭造山带下的俯冲.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西昆仑山下,即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俯冲板片前缘出现Moho的叠置.  相似文献   
50.
通过研究裂缝混凝土内的氯离子运移,建立了混凝土内考虑扩散、结合和电迁移场作用以及裂缝影响的氯离子迁移耦合模型。预测混凝土寿命。模型从已有试验数据中得到了较好验证。在南通盐渍土环境,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计算混凝土内氯离子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随裂缝宽度、深度及保护层厚度变化的混凝土使用年限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混凝土内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增速减小;随离子侵入混凝土深度增加而减小,减速趋缓。氯离子从裂缝运移到混凝土孔隙,浓度突降。混凝土使用年限,随保护层厚度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随裂缝深度增加而减小;随裂缝宽度增加呈指数型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