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电提取法时量曲线测量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铭  卢军 《物探与化探》1993,17(5):368-373
本文针对电提取法时量曲线测量中存在的一些方法技术问题,通过理论与实验研究给出了补液取样和不补液取样的时量曲线浓度校正公式及校正方法;明确了电提取离子含量与供电电量Q=I·t有关,即由供电电流强度(I)和供电时间(t)的乘积来决定;证实了采用间断供电方式时,只要累积电量与连续供电相等,则其提取结果和时量曲线变化特征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2.
地埋钢缆对宝昌台地电阻率干扰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宝昌台EW、NS测道地电阻率在2009年11月出现了显著的短时间下降变化,随后迅速恢复,EW测道自2010年2月底开始大幅下降,经现场落实认为这些变化与2009年11月中国移动公司在测区埋设的钢缆有关,2011年7月26日和27日经台站和中国移动公司协商后移除了部分钢缆,两测道的地电阻率观测值得到恢复.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表层土壤处于非稳定冻结、稳定冻结和完全融通三个阶段钢缆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计算得到:在稳定冻结阶段钢缆对观测的影响非常小,完全融通阶段的影响最大,非稳定冻结阶段的影响介于二者之间,且三个阶段计算得到的地电阻率变化值与观测值相吻合,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钢缆对宝昌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3.
解滔  薛艳  卢军 《地球物理学报》2022,(8):3064-3077
我国自1967年开展视电阻率定点连续观测以来,在观测站400 km左右范围内共发生16次/组MS7.0以上地震.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观测数据梳理发现,在其中12次/组地震前视电阻率呈现出了中短期下降/上升异常变化;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将地震同震位错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获取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相对的介质变形特征和空间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呈现下降变化的观测站位于地震发生前的挤压增强区域,而呈现上升变化的观测站则位于相对膨胀的区域.实验室内岩石物理实验和野外原地实验结果、以及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应力卸载过程中呈现上升变化.因此,分析认为12次/组MS7.0以上地震前的视电阻率变化,可能与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4.
解滔  刘杰  卢军  李美  姚丽  王亚丽  于晨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5):1922-1937
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周围定点台站观测的电磁异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以期加深对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中电磁异常的解读.震中周围8个地电阻率台站震前出现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结合震后地电阻率变化形态分析,仅近邻地震破裂带的成都和江油台异常变化符合已有的地电阻率孕震异常机理.在4月24日和5月9日大致沿南北地震带出现两条南北走向的低点位移线,成都台地磁转换函数、谐波振幅比、帕金森矢量和垂直极化强度等主要反映了地下介质电性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断裂带附近的地电场和电磁扰动在震前出现波形畸变和能量增强,距离较远的西昌台阵和天祝—松山台阵内地电场也出现功率谱能量增加和裂隙渗透方位角扰动等短期异常现象,甚至沿龙门山断裂带NE方向1300km外的河北电磁扰动台网震前数月也出现自观测以来最大幅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5.
开展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解滔  于晨  卢军 《中国地震》2019,35(1):14-24
目前,我国用于地震监测的地电阻率观测面临着两个难题:①测区范围较大导致台网稀疏且分布不均匀;②易受环境干扰。本文结合台站实际的地下电性结构,采用地电阻率解析表达式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开展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小极距井下观测方式能有效抑制地表电性异常体类干扰和年变化的影响,也能记录到地表大极距观测和井下大极距观测所能记录到的震前异常变化。小极距井下观测能大幅减小布极区范围,有助于地电阻率的足密度组网成场观测,可为解决目前地电阻率观测面临的难题提供一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6.
两次大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976年松潘7.1级和唐山7.8级地震的地电阻率变化及各向异性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理论上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变化的各向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各向异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台站的方位性差异:二是同台不同测向的差异。这种各向异性主要外观因素是台站的震中距、方位、测向、介质的力学因素和地震本身的机制;内在因素主要是原生裂隙的膨胀、闭合和排列、新生裂隙或破裂的发育、贯通、排列受应力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李博  王鹏皓  卢军炯  王寇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61-1167
本文基于2016年长江口海域(舟山绿华山)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估算了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剖面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三者跃层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主要受潮流变化影响。通过计算,得到跃层浮性频率的平方(N2)在10–3—10–2/s2之间,剪切的平方(S2)介于10–5—10–2/s2。潮流活动会激发水体剪切不稳定促进水体中溶解氧的垂向交换。最后,采用简化的一维溶解氧垂向输运模型,得到观测周期内跨跃层输运的溶解氧的含量为4.75mmol/(m2·d),佐证层化是长江口海域出现氧亏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8.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W测道同期存在一定的上升变化,但变化幅度约为NE测道幅度的1/4。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101°,与NE、NW和EW测道的夹角分别为70°、50°和10°。震前NE测道下降幅度最大,NW测道次之,EW测道变化幅度最小,符合实验结果和地震前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9.
Davis  GA 《地学前缘》1999,6(3):49-66
在过去的25年里,由于许多原因,作为最常见,分布也最广泛的地质构造形迹之一,逆冲断层成为倍受关注的科学研究主题。文中指出,关于逆总断层及其几何学特征的许多普遍认识,并不像以往文献中所阐述的那样简单,其中之一的“薄皮”冲断构造是受地层控制的,极少有或者没有结晶基底物的卷入。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