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中硅质铁白云岩—硅质岩特征及成岩成矿方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叫结秦岭凤太地区泥盆纪硅质白云岩-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硅质岩类中,SiO2〉80%,(FeO+Fe2O3+MgO)〈10%;硅质铁白云岩类中,SiO2为30%~50%,(FeO+FeO3+MgO)大于20%,提出该类热水沉积岩热水同生沉积作用、热水温合同生沉积作用,热水同生沉积交代作用,热水爆炸-液压致裂作用及热水充填-交代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用增强显示红外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利用1983—1988年GMS增强显示云图资料,对中央气象台使用的《用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估计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中的云特征指数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增加了眼区的温度、中心强对流云区和螺旋云带的云顶温度等新的云特征因子。经统计、拟合,得到云特征指数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最低海平面气压的对应关系,给出了计算热带气旋强度的人-机交互方法流程,此方法对各种强度的热带气旋都能客观地计算其强度,使用简便,且精度满足业务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Rayleigh波在浅圆凹陷地形附近的散射:高频解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Rayleigh波在浅圆凹陷地形附近散射的一个高频解析解,并分析了入射频率、凹陷地形宽度和深度等因素对波散射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由于Rayleigh波幅值随深度而衰减,凹陷地形表面位移幅值整体上较小,且随着凹陷地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Rayleigh波幅值还随频率而衰减,随着入射频率的升高,凹陷地形表面位移幅值逐渐减小;由于凹陷地形的屏障作用,在人射波的近端,地表位移分布变得相对复杂,地表位移峰值出现在左角点附近,而在入射波远端,地表位移分布相对简单,地表位移峰值出现在距凹陷地形较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建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陕西凤县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下岩段一套半深海细碎屑岩浊积岩相中, 成矿作用主要受脆—韧性剪切活动控制。通过成矿建造分析研究, 具体阐述八卦庙金矿床的形成演化、成因及成矿模式。据八卦庙金矿床的成矿特点, 将八卦庙金矿床的形成演化划分为生矿建造、含矿建造、造矿建造和容矿建造。并将控矿构造内容引入成矿建造概念中。 相似文献
17.
18.
竹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特殊而重要的森林资源,现有方法难以实现全国范围竹林时空分布信息快速准确提取。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利用2003年、2008年、2014年MODIS NDVI、反射率产品数据和省域Landsat分类数据,提出了基于决策树结合混合像元分解的全国竹林信息提取方法。首先,通过最大似然法获取中国林地分布信息;然后,在林地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决策树模型提取中国竹林分布信息;最后,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混合像元分解得到中国竹林丰度图,并计算竹林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最大似然法提取的3个时期中国林地信息的生产者与用户精度均在90%以上,Kappa系数均值为0.93,为竹林信息提取奠定了基础。(2)C5.0算法构建的决策树模型能够很好的提取中国竹林时空分布信息,3个时期竹林分类精度均在80%左右。(3)在混合像元分解的基础上,统计得到的全国各省竹林估算面积与清查面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8、0.97和0.95,RMSE范围为3.92万—9.58万ha,说明估算得到全国竹林面积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本研究所提出基于MODIS遥感数据运用C5.0算法决策树结合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实现了全国竹林时空分布信息的准确提取,为全国竹林资源信息动态监测及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布模式在整体上从1723年开始从随机分布越来越趋于显著的集聚分布。从不同年份的Ripley’s K函数看出,局部上1635—1723年一直处于集聚与离散不均衡的情况,所有距离段内从1795年呈现出显著集聚分布模式。② 1635—1840年,聚落点的几何中心呈现出西南-东北-西北的演变轨迹。核密度分析表明,聚落点在1635年是南部离散分布,1723—1840年南部密度最高。1840—1912年中部出现大量聚落,分布格局变为中部密度最高,1947年至今,西南部和中部都有大量的增长,北部也有一定增长,分布格局变为中部与西南部河流流域最密集。③ 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变是人地关系规律、宏观与微观的人文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中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居住,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格局。聚落的增长速度及空间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人口迁入规模关系密切,土地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迁徙等因素是主要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