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2篇
  免费   2353篇
  国内免费   3488篇
测绘学   1470篇
大气科学   1966篇
地球物理   2231篇
地质学   6195篇
海洋学   1787篇
天文学   381篇
综合类   1122篇
自然地理   1431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733篇
  2021年   846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818篇
  2018年   780篇
  2017年   739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755篇
  2014年   882篇
  2013年   875篇
  2012年   922篇
  2011年   851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761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本文基于对沈阳长白乡-观音阁断裂,以及抚顺浑河断裂开展的1:10000地质地貌填图工作,获得了这两条断裂在最老第四纪地层热释光的测年结果,它们分别为(112±6.7)ka和(150±9.0)ka。长白乡-观音阁断裂为一沿丘陵山地前缘分布的断裂,由2—3条分支断裂组成,最新的断面活动显示为压扭性正断层性质。断裂在晚更新世坡洪积扇堆积形成以来没有活动显示。3条浅层人工地震测线探测结果表明,其上断点均未错断第四系上更新统底界。断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浑河断裂为一沿丘陵山地前缘分布的断裂,由3—4条分支断裂组成,最新的断面活动显示为压扭性正断层性质。断裂在晚更新世坡洪积扇堆积形成以来没有活动显示。5条浅层人工地震测线探测结果表明,其上断点均在第四系上更新统底界以下。断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  相似文献   
952.
Both the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tock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vary across the landscape. Do the amounts of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vary with landscape position?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we studied four Mollisols in central Iowa, two developed in till and two developed in loess. Two of the soils were well drained and two were poorly drained. We collected surface-horizon samples and studi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fraction, the clay fractions, and the whole, unfractionated samples. We treated the soil samples with 5 M HF at ambient temperature or at 60 °C for 30 min to concentrate the SOM. To asses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M, we used solid-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in particular, quantitative 13C DP/MAS (direct-polarization/magic-angle spinning), with and without recoupled dipolar dephasing. Spin counting by correlation of the integral NMR intensity with the C concentration by elemental analysis showed that NMR was ?85% quantitativ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samples studied. For untreated whole-soil samples with <2.5 wt.% C, which is considerably less than in most previous quantitative NMR analyses of SOM, useful spectra that reflected ?65% of all C were obtained. The NMR analyses allowed us to conclude (1) that the HF treatment (with or without heat) had low impact on the organic C composition in the samples, except for protonating carboxylate anions to carboxylic acids, (2) that most organic C was observable by NMR even in untreated soil materials, (3) that esters were likely to compose only a minor fraction of SOM in these Mollisols, and (4) that the aromatic components of SOM were enriched to ∼53% in the poorly drained soils, compared with ∼48% in the well drained soils; in plant tissue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the aromaticities were ∼18% and ∼32%, respectively. Nonpolar, nonprotonated aromatic C, interpreted as a proxy for charcoal C, dominated the aromatic C in all soil samples, composing 69-78% of aromatic C and 27-36% of total organic C in the whole-soil and clay-fraction samples.  相似文献   
953.
薛怀民  董树文  马芳 《地质学报》2010,84(5):664-681
庐枞盆地内的中生代火山-潜火山岩具高钾和相对富碱为特性,属典型的橄榄玄粗岩系列。它们在地球化学上表现出明显富集Rb、Th、U、K等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的特征。Nd、Sr同位素组成总体位于富集型的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范围内或其附近,显示其母岩浆主要是由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潜火山岩的成分变异趋势显示橄榄玄粗质幔源岩浆在高压下(斜长石稳定压力之下,1.5GPa)经历过以单斜辉石和钛铁氧化物为主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低压下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及上地壳物质的混染则不明显。这套火山-潜火山岩的部分地球化学性质(如Ce/Yb比值)类似于大洋岛弧内的橄榄玄粗岩,可能意味着区内由于岩石圈的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到了岩石圈相对较浅的部位,控制源区部分熔融的主要是尖晶石相地幔岩。虽然局部(如靠近郯庐断裂的盆地西缘)可能存在着明显的热侵蚀,但"突发性的"机械拆沉是区内(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在整个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中,这两种机制可能一直相互促进着。  相似文献   
954.
野外考察发现,雅布赖盆地红柳沟发育一套较完整的中侏罗统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其中沉积亚相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微相包括辫状河道、天然堤、决口、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从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河道沉积发育于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沉积环境,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发育于强与弱水动力条件交替出现的沉积环境,而前扇三角洲则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沉积。对野外6个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化验结果用蜘蛛图解分析处理,得到样品所含微量元素V、Sr、Rb、B相对富集,而Zr、Cr、Ni相对亏损。通过对该地区样品w(Fe^2+)/w(Fe^3+)及气候指数计算表明,当时为弱氧化、半干旱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55.
凹凸棒石粘土催化裂解生物质焦油模型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以苯酚为模型化合物对生物质焦油在凹凸棒石粘土负载Ni催化剂上的催化裂解反应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Ni在催化剂上的分散度以及温度、Ni的负载量、水碳比(S/C)、气相停留时间对苯酚转化率和裂解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凹凸棒石粘土本身对苯酚的转化不明显,但是在负载Ni以后尤其是超过反应温度700℃时对苯酚的转化率有明显的提高。Ni/PG(凹凸棒石负载Ni)催化剂在经过H2还原后由于其活性的提高使苯酚转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较长的气相停留时间有利于苯酚的裂解,但是当气相停留时间超过0.5s时,苯酚转化率并无明显提高。另外,苯酚转化率和H2的产量随着S/C在0~4.4之间增加而增加,超过4.4转化率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6.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57.
结合放射性测量中的能谱统计特性及漂移特点,提出了采用hidden Markov models对能谱漂移进行模拟的双重模型方法。采用Gaussian mixture model对能谱的短时瞬态特性进行描述,转化为参数化模型;采用HMM状态转移对能谱测量中的能谱漂移条件进行模拟,实现Gaussian mixture model的参数调整。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灵活地调整参数以满足能谱漂移模拟的多样性要求,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参数化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958.
作者采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对59#矿体分布区进行研究。通过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圈定矿化元素组合异常。该异常分布在刺穿体构造的外缘,与59#矿体产出位置基本一致;同时出现(Bi-Cu)、(TFe-W-Mo-Cu-Bi)、(Zn-Cd-Cu-Ag-Pb-Bi-Mo)的异常叠加,指示叠加成矿作用的特点;根据异常特征和分布规律,推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59.
大南盘江地区构造对油气藏破坏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南盘江地区发育多套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由于烃源岩埋藏深、成熟早,成藏之后经历多期强烈的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先前形成的油气藏大都被破坏,导致目前地表出露多处古油藏和油气苗。多年的油气勘探证实,后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大南盘江地区不同构造单元,油气藏的破坏因素不同。南盘江坳陷古油藏沿深大断裂分布,其破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活动;桂中坳陷古油藏和油气显示出露区缺失区域盖层,其破坏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抬升剥蚀;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目前残留的烃类主要是固体沥青,镜质体反射率(Rb)大都落在2.0以上,推算经历的最高热解温度均大于200℃,而且古油藏的分布区也是印支期岩浆岩集中分布区,因此推断该区油气藏破坏的主控因素是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60.
根据因地制宜的规划种植之理念,以GIS为技术平台,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GRA),对天等县峰丛洼地区仍屯基地的六个样地火龙果的土宜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缓、山影量小、坡麓土层较厚的后山2(样地2)、边界山4(样地4)和狭岭6(样地6)为火龙果种植的极度适宜土地,而土层较薄、山影量大的边界山(样地3)适宜性最差,坡度偏大、其它条件均适宜的后山1(样地1)和山影量偏大、其它条件均适宜的狭岭5(样地5)介于中间,为高度适宜土地。在样地2、样地4和样地6中,由于样地2与火龙果种植环境条件的关联度大于样地4、样地6,所以其土宜条件更好,最适宜火龙果种植。在此基础上,把土宜评价的方法拓宽于石漠化治理的布局设计,在团乐、独山、小山等小流域的封山育林区选择出最适宜的地段进行了人工补植,补植树苗成活率均在85%以上,且长势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