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4篇
  免费   2324篇
  国内免费   3495篇
测绘学   1470篇
大气科学   1967篇
地球物理   2231篇
地质学   6195篇
海洋学   1788篇
天文学   388篇
综合类   1123篇
自然地理   1431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733篇
  2021年   854篇
  2020年   657篇
  2019年   818篇
  2018年   780篇
  2017年   739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755篇
  2014年   882篇
  2013年   875篇
  2012年   922篇
  2011年   851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761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大杨树盆地岩性复杂,储层含有大量孔隙及裂缝,但是在该区油气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勘探方向成为研究区的重要问题。这里利用杨参1井测井数据计算了含气层位的阻抗,分析判断该含气层位AVO异常为第一类AVO异常。运用AVO分析软件处理杨参1井所在74号线的叠前道集资料,发现该含气层位AVO异常振幅为第一类AVO异常。运用AVO技术分析认为,杨参1井两侧存在范围较大的含气异常,而且存在含气性更好的第二类AVO异常特征。最后综合各类资料,认为74号线位于大杨树盆地南部坳陷最有利的勘探远景区,AVO异常特征段为下一步重点工作的地区,作为探井位置CDP3010附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2.
山西孤山铁矿是被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和第四系覆盖的全隐伏矿床。通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获取了磁异常数据,圈定了磁异常范围,磁异常总体呈NE走向,长约4000m,平均宽约800m。通过化极、不同高度的延拓处理和拟合反演,根据异常特征结合地质资料分析,确定了隐伏磁铁矿的分布和空间特征,为矿床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3.
为构建喀斯特山区土壤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喀斯特山区植被退化过程中的小生境土壤进行调查,选用土面和石沟2种代表性小生境的土壤作为评价单元,用典范对应分析从29个指标中选出16个,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喀斯特森林植被退化过程中,用土面和石沟2种小生境面积加权计算土壤质量综合分值,能更准确地反映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阶段性变化,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之间土壤活性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锰、有效硫和脲酶活性出现显著降低,有效铁、蔗糖酶活性和粘粒含量出现显著增加。第Ⅰ阶段内(原生林-次生林)各土壤指标在样地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第Ⅱ阶段(灌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硫、脲酶活性和有效锰含量相对第Ⅰ阶段平均分别下降了33.73%、22.41%、57.66%、37.72%、44.59%、46.57%和12.52%;蔗糖酶活性及土壤粘粒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81.38%和47.69%;第Ⅲ阶段(灌草丛)土壤速效磷、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有效锰含量相对第Ⅱ阶段平均分别下降了42.82%、44.42%、28.45%和20.55%,土壤有效铁、粘粒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56.40%、57.49%,该阶段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已处于缺乏的水平,土壤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4.
为查明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侵入黑龙江岩群的金沟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D2279样品锆石多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多在0.1~1之间,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61.18±0.74 Ma(n=20,MSWD=0.66),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金沟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5.
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是进行区域滑坡风险性研究的基础.由于滑坡演变机制的复杂性,使得目前基于独立分析各因素对滑坡影响的“白箱”型评价模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同时这类评价方法要求对滑坡演变和研究区地质地理背景进行非常细致的监测和调查.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Kriging插值理论的“黑箱”型评价方法.在利用该方法对历史滑坡点的规模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Kriging插值法获取研究区的滑坡危险性区划,并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验证了运用该方法进行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6.
介绍了气候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发展的状况和未来趋势.并就存在的问题、今后改进气候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和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奠定合作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7.
Assemblage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in a sediment core (C02) near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Mud were studied to decipher the phase evolution of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Holocene marine transgression. It appears that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11.2–10.1 kyr BP), the faunal was dominated by low salinity and shallow water species Cribrononion subincertum, Buccella frigida and Ammonia beccarii, reflecting a near coas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 rapid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mmonia compressiuscula between 10.1–9.3 kyr BP indicates that the sea level rose rapidly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From 9.3–7.7 kyr BP,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was dominated by high percentage of A. compressiscula, suggesting that the sea level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 obvious transition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A. compressiuscula-dominated assemblage to an Ammonia ketienziensis-dominated assemblage, occurred between 7.7–6.2 kyr BP, possibly corresponding to a second sea level rapid rise period in the Yellow Sea during the Holocene. This transition may correspond to th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and finally is established the modern-type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Sea. It may also mark the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Sea cold bottom water (YSCBW) during that period. Since then,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based on core C02 was dominated by typical YSCBW species, A. ketienziensis, Astrononion italicum and Hanzawaia nipponica, at 6.2–4 kyr BP. A non-deposition period occurred since ~4 kyr BP, which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hydrology changes caused by the East Asia monsoon. The two obvious benthic foraminiferal transitions recorded in core C02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Yellow Sea has undergone a two-phase rapid sea level rise during the Holocene marine transgression.  相似文献   
128.
崔瑜  吴泰然  周磊  周瑞静  杨巧凤 《地质通报》2018,37(7):1365-1373
为了探讨在再生水地表回灌条件下,再生水对地下水中氨素和主要盐分浓度变化的影响,选取现实存在的清河再生水湿地公园为例,以氨氮、Cl-离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Hydrus-1D溶质运移模型和Modflow、MT3DMSD耦合地下水模型,模拟了再生水长期利用后的地下水氨氮和Cl-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水到达包气带底部时,水中氮氨、Cl-离子含量高于研究区潜水地下水中的相应指标含量,氨氮超出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预测5~20年后,潜水中氨氮超标面积不断扩展,20年后将达14km2,氨氮超标垂向延伸至第一层弱透水层;Cl-离子在潜水中不超标,但在湿地公园周边浓度有所增加。湿地公园再生水的长期地表回灌将给当地地下水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9.
王军  杨芳  吴延平  胡秀青 《岩土力学》2011,32(Z1):111-117
通过GDS循环三轴试验系统,对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孔压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循环应力比,初始剪应力与振动频率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加,孔压发展速度增快。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存在临界循环应力比,通过孔压也可以确定其值大小。在循环初期,孔压率较大,随着循环时间的增加,孔压率逐渐减小。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加,孔压率增加。振动频率对孔压比-循环次数关系影响明显,随着频率的增加,孔压比减小;然而,当振动频率大于1 Hz时,振动频率对孔压比-时间与孔压率-时间关系影响不明显。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大,孔压增加。初始剪应力对应变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加,应变率增加。在对数坐标下,孔压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孔压率与时间关系表达式,通过积分得到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孔压模型  相似文献   
130.
中亚造山带东部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造山带东部是古亚洲洋构造域、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叠加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本文收集2000—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岩浆热液矿床约1 20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整理出201个较为可靠的年龄数据,通过数字化编图,揭示成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东部成矿作用始于寒武纪,出现6个重要成矿期:510~473、373~330、320~253、250~210、210~167、155~100 Ma。510~473 Ma(峰值507 Ma),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北山地区,零星发育热液脉型和斑岩型铁铜金钨矿床,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及微陆块碰撞拼合有关。373~330 Ma(峰值372Ma),矿床主要分布在南蒙古奥尤陶勒盖地区,发育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环境。320~253 Ma,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少量斑岩型铜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其中,298 Ma在大兴安岭南段首次出现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指示该区板块俯冲增生向拼贴转变逐渐过渡。250~210 Ma(峰值244 Ma),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东侧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主要形成斑岩型铜矿床,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以东地区,主要在大兴安岭南段和辽远地块形成斑岩型钼矿床,在张广才岭发育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反映了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环境。210~167 Ma(峰值170 Ma),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西侧乌兰巴托西北部发育造山型-斑岩型金矿床,其东侧额尔古纳地区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有关;在吉黑东部—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发育斑岩型钼铜矿床和矽卡岩型铅锌钨金矿床组合,可能属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成矿体系。155~100 Ma(峰值136 Ma),中亚造山带东部整体处于伸展环境;其中,155~120 Ma在额尔古纳地区主要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大兴安岭北段发育斑岩型钼矿床,可能反映了额尔古纳地区和大兴安岭北段受蒙古—鄂霍茨克洋碰撞后伸展环境控制,而在吉黑东部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大兴安岭南段发育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锡矿床,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向北俯冲弧后伸展的控制;120~100 Ma沿着华北克拉通和佳蒙陆块边缘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金钼矿床。本研究综合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矿床类型,进一步揭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中亚造山带东部古生代成矿作用持续到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并在晚三叠世叠加古太平洋构造域成矿体系,而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成矿作用在三叠纪开始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限定,并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