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64篇 |
免费 | 1119篇 |
国内免费 | 7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4篇 |
大气科学 | 591篇 |
地球物理 | 1107篇 |
地质学 | 2886篇 |
海洋学 | 652篇 |
天文学 | 124篇 |
综合类 | 390篇 |
自然地理 | 5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3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53篇 |
2021年 | 149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82篇 |
2018年 | 177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214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217篇 |
2007年 | 194篇 |
2006年 | 220篇 |
2005年 | 195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202篇 |
1997年 | 177篇 |
1996年 | 208篇 |
1995年 | 189篇 |
1994年 | 168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57篇 |
1991年 | 148篇 |
1990年 | 133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7篇 |
1975年 | 5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针对时空大数据环境下现有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及服务不足,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依托多年海量数据资源积淀,顺应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海量数据组织、资源目录体系管理、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混合存储体系架构设计、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等关键问题研究,完成了融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海量数据资源的组织管理、混合存储、云平台构建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时空大数据环境下的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同时,基于所设计的资源体系架构,选取范围约2 700 000km~2内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多区域的海量影像开展数据处理,超2 200站的全国基准站网GNSS解算及陕西省域205 600km~2范围内的数据入库存储/镶嵌数据集构建等测试验证。实践结果表明,该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架构设计合理,作业效率大幅度提升,为充分发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海量数据资源沉淀与技术优势,以及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下自然资源管理与社会公众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2.
143.
利用GPS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强震危险性预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自1999运行以来已经积累了8年多的观测资料,目前针对地震预测、观测对象和数据处理方法,广义地提出了"点、线、面"的分析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利用"线"的分析方法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在恰当的空间范围内不但可降低噪声,而且可突出异态信息。在目前较低测控能力的基础上,可通过全空间扫描与现象分析发现:①距昆仑山口西地震震中最近的德令哈观测站相对于拉萨观测站在震前较早的时间,其EW向就出现了缓慢变化,乃至闭锁(或无差异变化),直至地震发生为止,持续时间超过2年,闭锁数值10 mm以上,震后恢复正常;②云南地区数次强震震前下关观测站相对于泸州观测站EW向出现了闭锁或低于正常的变化,2003年强震之后恢复正常;最近的普洱强震自2006年初EW与SN向均出现了相对闭锁,两个方向的数值分别接近和达到10 mm;此外,每阶段异常的持续时间均超过1年;③塔什—乌什间EW向在新疆巴楚地震前出现了闭锁性活动,时间2年以上,数值约10 mm,震后恢复正常;目前SN向有相对闭锁迹象,并正在趋于明朗;④鼎新—西宁间EW方向有相对闭锁的迹象,但时间尚短;⑤通过寻找相对"闭锁"区段有可能成为判定强震危险性存在与否的主要方法。由此推测,若普洱6.4级地震后闭锁不解除,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构造带及周围地区仍是近期强震最有可能发生的地区,其次是新疆的西天山地区,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144.
145.
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矿床类型、成矿分带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得尔布干成矿带的西南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巴尔虎右旗至满洲里一带,是大兴安岭成矿省内极具找矿潜力的地区.铜、钼、铅、锌、银是该区的主要矿种,区内已发现大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和矿点多处,分别形成于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这2个主要成矿期,并可划分为3个矿床类型、6个矿床式.燕山早期的成矿元素主要是Cu、Mo、Au,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为主;燕山晚期的成矿元素主要为Pb、Zn、Ag,以次火山热液型和浅成热液型矿床为主.燕山期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和超浅成-浅成的中-酸性小岩体,控制着矿床的产出和分布.矿产地集中于燕山期隆坳交接带及其两侧,并形成以隆坳交接带为中心的、与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降低相伴的不对称分带.文章提出,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的找矿潜力主要在隆坳交接带及其两侧,具体为已知矿区的深部及边部、乌奴格吐山-哈拉胜隆坳交接带和甲乌拉-山登脑隆坳交接带的两侧.此外,位于该区西南部的另一个隆坳交接带是潜在的矿化集中区. 相似文献
146.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192,自引:17,他引:192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 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7.
山西五台地区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中生代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分布于系舟山掀斜向斜的北西翼,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空间上由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表现为侧幕展布的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前陡、后缓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主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逆冲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运移距离大于5.8 km.推覆构造中应力状态在横、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带以挤压为主的高角度逆冲断裂及复杂多级褶皱为主;中带以单剪为主,形成叠瓦状构造;锋带挤压作用增强,发育反冲断层和不对称褶皱.随着挤压应力的松弛减弱,山前形成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相似文献
148.
149.
In January 2006, 25 tonnes of heavy fuel oil spilled into the Port of Gladstone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from the breached hull of a bulk carrier ship. Over the following days, approximately 18 tonnes of the oil was recovered, however a certain amount of oil was deposited in the intertidal areas of Port Curtis leaving a highly visible, viscous residu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assess the immediate impacts on the intertidal habitat and to gain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Sediment PAH and metal concentrations, mangrove communities and intertidal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assessed within one month post-spill at oil-impacted sites; adjacent sites which were not visibly impacted; and reference sites which were located outside the recorded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spill. Highest PAH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at the impacted sites, with concentrations of some PAHs exceeding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ANZECC/ARMCANZ, 2000). These sites contained very few or no crab holes in the high intertidal area, indicating a low crab density in comparison to reference sites. Little immediate impact was evident on the mangrove and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however future surveys may show evidence of longer-term impacts on thes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50.
利用余震频度分布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的偏离是现阶段震后烈度快速判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个MS≥6.5破坏性大地震后24小时内的余震频度N值的空间变化, 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 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 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本文将主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确定的步骤和结果, N值计算方法和N值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 最后将7次大地震每个时段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① 破坏性大地震24小时内不同时段由余震频度N值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 可有效缩小由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 ② 震后2、 4、 12、 24小时四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 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 并且震后24小时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