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21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4篇
  197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1934年   4篇
  1925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1.
312.
In contrast to local perceptions, the impact on the local Galápagos artisanal fishery of the 16 January 2001 grounding of the Jessica and subsequent oil spill was relatively minor.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ishing effort, total fishing catches or catch-per-unit effort were detected after the spill based on analyses of fisheries monitoring data. Nevertheless, large boats tended to move away from sites near the path of the spill following the grounding in 2001, with no fishing recorded from the oil-affected regions of Floreana and southern Isabela in February 2001. The total fishing effort of small boats operating from the Jessica-grounding island of San Cristóbal also declin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spill, probably in part because such boats were used in clean up operations. During 2001, prices paid to fishers remained stable at levels higher than in 2000, with the notable anomaly that prices fell precipitously to 30% of previous levels during a 1-2 week period in early February 2001. Fish exports remained at similar levels for the years 2000 and 2001; however, as in the previous year, little fish product was exported from Galápagos in the month following the spill, with most fish product dried and stored for up to two months prior to transport to the continent.  相似文献   
313.
报道在中国首次模拟新疆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主要物理化学条件(35℃,Eh≈-0.1 V,pH = 7.0 ~ 7.4,与现代成矿流体化学成分相近的实验溶液),采用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厌氧菌Shewcenella putrefaciens实验还原U(Ⅵ),迅速地(7昼夜)在该菌胞外壁生成纳米级晶质铀矿(沥青铀矿)沉淀.发现该类沥青铀矿中的大量纳米级(2 ~ 4 nm)晶质铀矿单晶,以其排列的完全无序性,区别于有序排列的天然沥青铀矿.最后探讨了该矿床中微生物富集铀的可能机制.本实验结果还可望为核污染水环境的修复和砂岩型铀矿的地浸开采提供生物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314.
2002年11月3日,阿拉斯加中部发生了一次Mw7.9级的地震。该地震使部分苏西特纳冰川断层、迪纳利断层及托茨春达断层发生破裂。反演GPS测量的位移场表明,该事件以沿迪纳利断层复杂的右旋走滑破裂占优势。最靠近震中的GPS测点显示出苏西特纳冰川断层有逆冲运动的影响。优选的Mw7.9级地震同震滑动模型表明,在破裂的西段滑动相对较小,而在震中以东约60km至在迪纳利断层和托茨春达断层的交汇处滑动相对较大。我们发现大多数浅层滑动从地表至深15km,但反演却表明在震中以东110km有一大的深部滑移层。我们的模型预示地表滑动与地表地质观测非常一致,模型分辨率也非常好。  相似文献   
315.
根据分数阶微分,在时间域应用新的模拟算法求解了Kjartansson的稳恒Q 值模型。在应力扩容公式中,代替2阶时间微分,Kjartansson的模型要求2γ阶的微分,这里γ为0<γ<1/2。应用Grunwald-Letnikov和中心差分近似计算了分数阶微分。对整阶微分,上述方法是标准算子的有限差分的拓广。模拟中应用了傅里叶方法计算空间微分,因此,可以处理复杂的几何问题。合成井间地震实验展示了这种新颖模拟算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16.
S.  Fujiwara  M.  Tobita  H.P.  Sato  S.  Ozawa  H.  Une  M.  Koaral  H.  Nakai  M.  Fujiwara  H.  Yaral  T.  Nishimura  F.  Hayashi  王晓权 《世界地震译丛》2006,(4):22-26
尽管众所周知欧亚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但对这些板块的实时空间地壳运动进行观测是困难的。不过,科学家能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这只太空眼目睹喜马拉雅形成的部分过程。  相似文献   
317.
基于热红外成像仪获取的玉米冠层图像,对垄行结构玉米的方向亮温(DBT)进行模型化描述并开展了初步验证工作。模型中假设某一方向上的冠层DBT是组分亮温及各组分在视场中所占面积权重的函数,它们在视场中的比例依赖太阳与传感器的几何位置关系,以及在作物行内,作物行与行之间孔隙的分布。对于玉米冠层的几何特征,简化为横截面是矩形的、其中有空隙透光的一组无限长的平行立方体;立方体内双向孔隙率的方向变化由Kuusk函数来描述。模型模拟表明,玉米亮温组分在视场中的权重具有垄行特性。中午前后,通过对中等密度的冠层DBT模拟,在DBT极坐标图形上发现了一个明显位于垄行方向的热条带的出现,热点出现在太阳位置的周围。最后,利用实地观测的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作对比,对该模型的不足和以后的改进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18.
为了提高玉米冠层半球方向亮温(DBT)测量的准确性,对一套由工业用起重机平台和热红外成像仪组成的地面观测系统的四种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和评价。这些方法基于不同的测量原理:(1)通过移动起重机和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去测量一个样区的DBT;(2)固定起重机和平台的位置,通过旋转热像仪,从不同的区域收集不同角度的DBT;(3)对方法2的改进,转动热像仪朝向的同时,吊车沿作物垄行方向运动,得到大区域内平均的DBT;(4)当热像仪沿着垂直于垄行方向的起重机臂运动时,用高成像频率对目标热辐射进行采样。在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时,着重考虑了玉米冠层亮温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本观测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基于这个系统且优化了的DBT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319.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第四纪发生过4次冰期. 然而, 对于4次冰期的年代学研究显得相对比较薄弱.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沙鲁里山, 是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比较好的地区. 利用陆生宇生同位素10Be对该区的羊背石、冰碛垄和冰蚀面进行了暴露年代学的分析. 结果表明, 兔儿山的羊背石的暴露年代为15 ka, 为末次冰期盛期冰川作用的结果, 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 老林口道班附近的冰蚀面的暴露年代为130~160 ka, 为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冰川作用的产物; 库昭日最老一期的终碛垄可能形成于421~766 kaB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2~18阶段. 根据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以及黄土序列所反映出的12, 14, 16和18阶段的气候特征推断, 这道终碛垄很可能形成于12阶段或者16阶段. 更有可能形成于16阶段.  相似文献   
320.
1783年2~3月期间卡拉布里亚南部发生了5次大地震。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次地震发震断层西倾、断层倾角较陡,断层在位于平原ESE部地区的结晶基岩上发生错动(Aspromonte断层)。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发震断层为东倾且倾角较缓的隐伏断层(G ioia Tauro断层),和与其相邻的墨西拿海峡断裂相似。为了寻找发震断层方面的证据,1999—2000年期间,我们在G ioia Tauro平原共开展了4次地球化学调查。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识别断层作用(或破裂),加强和深部水文循环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得到关于地震成因方面的新的认识。深部流体特征用温度、盐度、碳总量与氡异常表征。共划分出三个主要的深部流体释放带:N icotera-Galatro地区(沿着NW向N icotera-G ioiosa-Jonica区域断裂线的N icotera-Galatro段);G ioia-Tauro与Sem inara之间的NW-SE向小区域及Rosarno与Palm i之间的海岸线。其中Rosarno与Palm i之间的海岸线正好位于推测的G ioia Tauro断层上界。绝大部分地球化学异常发生在Rosarno周围,该地区位于G ioiaTauro断层与N icotera-G ioiosa-Jonica区域断裂线的交汇部位。而在Aspromonte断层带没有发生明显的地下水侵蚀和压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了地球化学活动断裂带和地球化学交互作用断裂带的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断层带的水力学特征及地壳中促使裂隙渗透性增强的断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