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537篇
地质学   592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6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4篇
  1936年   4篇
  1926年   4篇
  192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品质因子的三维层析成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763 长周期地震台网的数据, 从中选取出43 条对中国大陆东部覆盖较好的双台Rayleigh 波垂直向记录, 运用改进的多重滤波法, 提取震中到台站路径的群速度频散和振幅谱信息, 进而求出每一双台大圆路经的面波衰减因子. 采用Talentola 概率反演得到不同周期面波衰减因子的分布, 根据上述衰减因子分布, 再反演出中国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品质因子的三维Qβ结构. 层析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的Qβ结构与地震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 在陕南秦岭段的南缘, Qβ结构显示出扬子块体碰撞并俯冲于华北块体之下的迹象. 扬子准地台的大部份地区在88 km 的深度表现为一明显的高Qβ区, 四川台坳区的东部、黔川交界地区以及位于黔湘交界附近的江南地块, 地壳中Qβ值的横向变化小,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不小于40 km 厚的高Qβ层, 上地幔约在90 km 的深度开始出现低Qβ层; 位于滇黔交界地区的滇黔褶断区, 壳幔边界处Qβ值的纵向变化小, 上地幔顶部有一厚约40 km 的低Qβ层, 约在95 km 的深度上开始出现上地幔低Qβ层; 扬子准地台的东部以及华南褶皱系的中、东部, 莫霍面起伏小, 地壳中Qβ值的横向变化小, 上地幔约在85 km   相似文献   
52.
叙述了采用高强度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对建筑物进行修复或抗震加固方法的特点、施工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指出,该方法对保证人民财产安全及搞好防震减灾工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3.
在地壳的地球化学场中,金属矿床是极为密集的异常,它常具比较明显的同心环带状结构和递减的边界。我们所观察到的异常规模是极不相同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超过10~8—10~9M~3,这说明其局限性或密集性。解决说明这种异常强度的问题比较复杂。与元素分配(这种分配可由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分散度估计)比较均匀的岩石体及其建造不同,金属矿床是由矿体和金属晕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它的特点是有规律增长的富集度,并且具有显  相似文献   
54.
55.
Je me permets de soumettre a votre attention ce rapport, dont le sujet peut paraitre trop ordinaire—sur la decouverte d'une flore fossile. Mais dans les couches honilleres de la Russie de l'Extreme Orient et de la Manchourie du Nord, la decouverte de debris fossiles assez considerables pour per-  相似文献   
56.
We study the regular or chaotic character of orbits in a 3D dynamical model,describing a triaxial galaxy surrounded by a spherical dark halo component.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haotic orbits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as the mass of the dark halo increases.A linear increase of the percentage of the chaotic orbits was observed as the scale length of the halo component increases.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gular and chaotic motion,we chose to use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um ...  相似文献   
57.
详细精确的滑坡编目是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理想的编目要满足如下条件:覆盖整个地震影响区;应包含所有可调查到的滑坡,滑坡的最小长度应小至1~5m左右;编目中的滑坡位置也必须准确,应使用能够反应它们真实的平面形状的区要素来表征。符合上述要求的滑坡编目可以用来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和其他的定量分析研究。详细的地震滑坡编目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初的航空摄影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科学的进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成为可能,从而使得除最小的滑坡之外可以识别并绘出所有由地震事件触发的滑坡。得益于遥感技术的这种可以观测到地球任何地方的能力,我们可以获取到任何大量地震滑坡发生区域的遥感影像。然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时代的到来,地震滑坡编目数据不完整也成为当前研究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由于天然或人为干扰产生的局部脉冲式噪声影响,使得地震预警系统出现误报。为减少此类问题,我们利用美国南加州和日本的30万条地震波形记录,训练了一个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用于识别P波初至特征。我们将GAN判别器作为自动特征提取器,并利用70万条地震事件和噪声波形记录训练了一个随机森林分类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辨别99.2%的P波和98.4%的噪声信号。其优越的性能有望极大地减少因局部脉冲式噪声而造成的误触发数量。我们的研究表明,GAN判别器能获取简洁有效的地震波形特征,可广泛应用于地震学研究。小结地震预警系统受到脉冲式噪声信号的干扰(非真实地震信号),有时偶尔会出现误触发的情况。这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公众恐慌。本文利用机器学习工具判别波形是由地震产生的还是由局部噪声源产生的。我们通过利用美国南加州和日本大约70万条波形来训练算法。研究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识别99.2%的地震和98.4%的噪声。该方法可以减少大量的误报,能显著改善地震预警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9.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相似文献   
60.
济南白泉泉群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泉泉群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有花泉、柳叶泉等20余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泉群四溢,形成一片开阔水域,泉群周围稻香四飘,荷塘遍地,因其独特的出露方式,在济南众多泉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泉泉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南部以地表分水岭为界;北部以石炭、二叠系与岩浆岩接触带为界;东、西边界分别为相对阻水的文祖断裂和东坞断裂,总面积为783.48 km2。其南部山区大面积的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大气降水在此入渗并向北径流,在王舍人、济钢附近遇到石炭、二叠系和岩浆岩体阻隔,在第四系薄弱处涌出地表。该文以前人所做的大量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为基础,从地貌、地层、构造、补给等条件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了济南白泉泉群的形成机理,从而为白泉泉群的保护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