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382篇
地球物理   278篇
地质学   543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Dansgaard于1964提出月尺度降水δ18O的降水量效应(或称雨量效应), 之后在古气候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古季风强度的变化以及重建降水量。但在具有复合水源的中国季风区, 这一应用遇到了困难。近年来, 根据大量的观测数据, 指出至少在中国季风区还存在另外一种同位素效应: 环流效应。对于中国东部广大季风区来说, 临近的太平洋提供近源水汽, 而印度洋提供远源水汽。由于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变化, 如热带太平洋海温梯度的变化, 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等, 可导致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向中国季风区输送的近远源水汽比率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了大气降水δ18O变化: 无论降水量大或小, 如果水汽来自太平洋, 则降水 δ18O值偏高, 如果水汽来自印度洋, 则降水δ18 O值偏低。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降水同位素季节尺度的环流效应, 并引用SPR(江南春雨)这个气候学概念, 成功地解释了2012年的降水量效应佯谬。 降水同位素的环流效应概念不仅对同位素气象学和气候学有参考价值,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δ18O的信号意义。  相似文献   
982.
983.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处, 受多期地质作用的影响,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在建立探矿工程数据库和矿体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地球化学和统计学结合的方法, 对主成矿元素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成矿元素三角图解结果显示, 矿区Zn/Pb值集中分布在0.70~3.50之间, 在该区间范围Ag、Sn和Cu元素品位也较高, Zn/Pb值对成矿流体示踪具有指示意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P1和P2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其中P1主成分元素组合为Ag-Pb-Zn, 代表中温成矿元素组合; P2主成分元素组合为Sn-Zn/Pb值, 代表高温成矿元素组合。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 P1矿化强度南低北高, P2矿化强度南高北低。因此, 矿化热液的源头位于矿区南部, 成矿流体由南向北运移并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984.
随着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的日渐增长,气候变化教育已逐步在世界各地开展。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教育理论的进展、探讨与争论发现,尽管气候变化教育的价值已被高度认可,但学术界在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以此为鉴为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85.
通过塔里木盆地盆缘露头区震旦系和盆内钻井岩心震旦系的对比,辅以全盆地42条地震大剖面以及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和盆内各构造区块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探讨了盆内震旦系岩性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构造样式,同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恢复震旦纪早期原型盆地及构造格局。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向中央隆起带尖灭;盆地西南缘构造活动强烈,震旦系可能遭受抬升剥蚀;发育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具有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发育地堑型、伸展断陷型、多米诺型和反转型4种构造样式。盆地北部由大陆裂谷转变为克拉通内坳陷,形成板内坳陷,为震旦系主要的沉积中心。  相似文献   
986.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W向的拉张作用。根据断层生长指数、断层断开的地层单元和断层断距变化的解析,这些伸展构造的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它们是原特提斯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碰撞后构造,是判定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结束时间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87.
风化坑和壶穴都是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其形成原因和形态完全不同,但容易被误解和混淆。广东西部沙扒镇海岸和珠江口外庙湾岛海岸同时发育了风化坑和海岸壶穴。近年来我们对两处地区进行了考察,从地貌学、沉积学、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等各个方面对风化坑和海岸壶穴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岩石(火成岩和变质岩)上均能形成风化坑或海岸壶穴,各种证据显示风化坑形成于岩石表面积水的风化作用,海岸壶穴则是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1)风化坑可以形成于高潮线以上的各个高度平坦的岩石面上,平均高潮线以下不能形成风化坑,而海岸壶穴可形成于平均高潮面之下,其形成高度不超出高潮面; 2)海岸壶穴与风化坑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如不同的侧壁形态、底部、口径边缘及宽深比等; 3)海岸壶穴中堆积物颗粒磨圆度和分选度好于风化坑中颗粒; 4)风化坑内堆积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均高于附近地面岩石的CIA值,而风化坑内堆积物中矿物的英长比高于地表岩石的英长比,但CIA值和英长比均不能区分海岸壶穴和风化坑中的堆积物; 5)风化坑内颗粒含大量的粘土矿物,而海岸壶穴中无粘土矿物; 6)风化坑和海岸壶穴的堆积物具有显著不同的化学元素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988.
989.
In this paper, the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 (3DVAR) in the mesoscalemod el version 5 (MM5) of the U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ssimilating the sea-wind data from QuikSCAT on the prediction of typhoon track and intensity. The case of Typhoon Dujuan (2003) is first tes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appreciable improvements. Twelve other cases in 2003 are then evaluated.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QuikSCAT data produce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structure of Dujuan in terms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inds, sealevel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t the initial time. With the assimilation, the 24-h (48-h) track prediction of 11 (10) out of the 12 typhoons is improved. The 24-h (48-h) prediction of typhoon intensity is also improved in 10 (9) of the 12 cases. These experiments therefore demonstrate that assimilation of the QuikSCAT sea-wind data can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yphoon track and intensity predictions through modification of the initial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typhoon.  相似文献   
990.
用SA雷达产品对京西三次局地暴雨落区形成的精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段丽  卞素芬  俞小鼎  崔永义 《气象》2009,35(3):21-28
利用新一代Doppler雷达各种探测产品,对2006年6月底至7月上旬北京西郊香山、石景山、门头沟一带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过程,进行精细分析和研究.重点分析雷达探测产品对落区在同一地点形成的短时临近影响系统和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发生在北京西郊山前、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其雷达回波发展和演变形式各不相同.但三次过程强降雨前,近地面平原东南风和边界层偏西风的垂直风廓线结构在地形作用下对暴雨落区形成的影响是一致的:近乎与山脉垂直的平原近地面东南风长时间(6小时左右)维持,增加山前局地近地面温湿条件,并在北京西郊山脉阻挡下,形成山前近地面局地辐合和强迫抬升.山顶附近边界层的偏西风为近地面空气强迫抬升后在边界层的后卷辐散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还显示,落区附近单体风暴、逆风区辐合带、中气旋等中小尺度回波系统的活动和发展,是暴雨落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