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332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91.
用神经网络进行多波段卫星信息的降水估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桂海林  郁凡 《气象科学》2004,24(2):177-184
本文用BP神经网络对日本GMS-5的VIS(可见光)、IR1(红外1)、WV(水汽波段)、及红外1与红外2波段亮温差资料进行降水强度与降水落区的估测。经1998年夏季6~8月降水期间的1208个检验样本的检验,无雨、小到中雨和大到暴雨的三等级降水的估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9.04%、70.34%、60.1%。  相似文献   
692.
西藏铜矿资源的分布规律与找矿前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独特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成矿作用过程,形成了区内复杂多样的矿床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铜矿是西藏的优势矿产。综合近年来在西藏开展的地质大调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在对西藏各铜矿带的主要类型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其资源找矿潜力,把西藏划分为2个Ⅰ级铜矿资源远景区和3个Ⅱ级铜矿资源远景区,指出一江两河经济区的冈底斯南缘铜-金-多金属Ⅰ级远景区和藏东三江地区的江达-盐井铜多金属、贵金属Ⅰ级远景区是西藏2个最为重要的铜矿资源远景区。尽管目前西藏地区尚属中国西部地质工作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但其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为西藏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93.
广西龙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桂田 《矿产与地质》2002,16(5):266-272
矿床产于一个中生代残留火山颈构造中 ,火山颈周围的地层主要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和寒武系黄洞口组。矿体呈细脉浸染状和脉状产于次火山岩筒与周围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围岩蚀变主要有电气石化、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 ,其中金矿化与硅化和黄铁矿化密切相关。角砾熔岩和蚀变粉砂岩的稀土总量低于酸性岩和沉积岩的平均值 ,稀土配分曲线为向右倾斜的相对富轻稀土型。流体中氧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流体系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成因。硫同位素特征表明矿床矿液中硫是多来源的 ,主要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及基底地层。据铅同位素特征推测铅主要来自中生代火山岩 ,部分来自基底地层。从而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和部分基底地层。成矿温度在177- 2 86℃之间 ,属中—低温次火山期后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94.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是一个典型的中生代单断箕状盆地,充填了厚达3000余米的下白垩统并表现出良好的沉积旋回特征.依据钻井取心资料、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将下白垩统划分成周期为4~6 Ma的3个沉积层序并总结了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志.考虑箕状盆地结构、构造活动特征以及沉积物供源方式,分别论述了盆地陡坡、深洼和缓坡的层序地层样式,指出不同地形区的层序地层叠置样式主控因素是有差异的.依据盆地缓坡地形变化带,可以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层序Ⅲ高位和低位体系域富含油气资源,是今后寻找隐蔽圈闭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695.
赣西北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对赣西北三个地区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讨论了基性脉岩的成岩方式和源区性质。基性岩脉包括闪斜煌斑岩,辉绿岩和橄榄录玢岩。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Nb,Ta和Ti异常。武山煌班岩稀土元素总量高,明显富集轻;益口辉绿岩稀土元素总量低,略微富集轻稀土元素,上高橄榄辉绿玢岩介于两者之间,三者都无明显的铕异常,结合基性脉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知,三者的岩石化学变化受到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所控制,武山煌斑岩和上高橄榄辉绿玢岩明显发生分离结晶作用,而隘口辉绿岩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影响。其源区可能为与俯冲流体有关的富集地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96.
基于MAPGIS的西藏羌塘地区地质构造图数字制图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将全面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GIS软件为地质图件数字制图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MAPGIS是国产首选GIS软件平台,具有较强的机助制图功能,自引入区调工作以来,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藏羌塘地区构造复杂,地质内容丰富,以该地区1:50万地质图和1:100万构造图为例,阐述了MAPGIS的数字制图技术。重点对数据准备、流程设计、矢量化、坐标网、误差校正、图幅拼接、拓扑造区、线参数编辑、色彩搭配、拷贝技术等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97.
山西中条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分段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绍平  杨桂枝 《地震地质》2002,24(3):289-302
山西南部的中条山断裂是鄂尔多斯断块周边活动断裂系东南部分的 1条断裂。有关断层活动性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中条山断裂的活动性水平较低且重复间隔较长。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构造不连续性、构造地貌学、探槽古地震学和断层运动学证据 ,进一步提出了晚第四纪中条山断裂的分段模型及其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698.
山西洪洞、临汾历史大震区现今地震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临汾地区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资料,对1303年洪洞(M=8)、1695年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所在区域1987年-1999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的测定情况比原有结果有很大改善,定位精度明显提高。两次历史大震所在区域中现今地震的密集区,与两次大震各自的高烈度区长轴方向、形状和大小相吻合,反映了历史大震震源断层对现今小震活动的约束作用。小震震源深度的分布情况表明,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可能都比较浅。重新定位结果为利用现今小震的群体特征研究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99.
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做法有所不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成以来,每年都要对系统进行幅频特性测定,通过这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文章分三部分谈谈系统标定的理论公式、操作步骤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00.
Radiocarbon analy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the Quaternary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East China Sea. More than 200 14C dat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various Chinese publications.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is one of the few large continental shelves in the world. Many low-lying flats and deltaic plains lie along the coast making it a favorable site for sea-level studies. Radiocarbon data from Neolithic sites, chenier ramparts, peaty deposits, and submarine sediments converge to suggest that oscillations of sea level have occurred: they also suggest that the lowest glacial sea levels probably occurred between 22,000 and 19,000 yr B.P. Calculation of the volum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gether with 14C dates, indicates that more than 89% of the solid particles carried by the river were deposited in the delta. Due to the sedimentary load, the crust beneath the delta has subsided isostatically and tilted seaward. Marine shells provide many acceptable 14C dates, but because they are easily transported, most samples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cannot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sea-level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