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2篇
  免费   978篇
  国内免费   1446篇
测绘学   437篇
大气科学   967篇
地球物理   1058篇
地质学   2686篇
海洋学   788篇
天文学   170篇
综合类   487篇
自然地理   723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335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董进国 《第四纪研究》2013,33(1):146-154
石笋生长速率通常被作为反映古气候或古环境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本文以湖北三宝洞22万年以来17支石笋为材料,实测了190个230Th年龄,其生长曲线显示MIS 1和MIS 5 阶段平均生长速率较大,超过70μm/a; MIS 2,MIS 3,MIS 4和MIS 6阶段生长速率较慢,均低于25μm/a,甚至停止生长。间冰期平均生长速率比冰期增加了1~2倍以上,且具有"爆发式"快速生长的特点。以5000年为步长的同一洞穴17支石笋生长频率支持平均生长速率的研究结果,说明在轨道尺度上较大的石笋生长速率能够有效地指示暖湿的气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间冰期高海平面和强太阳辐射增强了研究区季风环流,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洞穴岩溶水过饱和,从而导致间冰期多支石笋连续高速生长。  相似文献   
72.
Many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wind erosion,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paper documents a 2006 field study in which sediment samplers and steel pins were used to measure soil erosion, and sand drift potential was used to estimate wind eros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ingxia Province, China. Wind energy in the study area was found to be moderate and sediments were transport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Sediment transport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surface type: sediment transport was greatest in areas of shifting dunes, with cultivated land, semi-fixed dunes, and fixed dunes showing progressively less transport. Sediment transport was lowest in shrubland areas. The depth of erosion was 66 in cultivated areas, 33 in shifting dunes, 28 in semi-fixed dunes, 20 in fixed dunes, and 3 mm in shrublands. The extensive erosion of sediment in cultivated lands and the resultant decrease in surface height results in serious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soil fertility.  相似文献   
73.
动物体内青石棉纤维变化特征的显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棉纤维粉尘注入动物体内后,一部分形成石棉小体或石棉斑,一部分仍为裸露纤维。石棉小体内的纤维表面基团和组织内的某些蛋白反应可形成新的表面介体。粉尘在动物体内引起的动物病变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包裹和间皮瘤,机体以吞噬、包裹、缠绕,或以生化溶解方式排解粉尘。纤维自身则出现变短、尖部圆化、折断、分叉现象,也可以出现溶解、迁移、表面化学反应等。肺泡内纤维的碳酸盐化现象是体内纤维溶解和反应的新方式。动物体内间皮瘤可生长在注入部位也可在非注入部位,某种毒性衍生物质的生成和迁移是引起病变的主要原因。体内纤维粉尘的溶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细小粉尘易于溶解和迁移。体内粉尘的膜阻滞现象在腹膜、胸膜上较为常见,在膜部位不易生成间皮瘤,肿瘤多引发在膜的内侧。但膜可以弱纤维化包裹。  相似文献   
74.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5.
基于MEM1谱分析的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栋  朱元甡 《水文》2002,22(2):19-23
水文时间序列的隐含周期(本文将简单周期、复合周期及近似周期等统称为隐含周期)的识别、判定是一个重要而又较为困难的问题,相对成熟和有效的做法是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建立在最大熵原理(POME)基础之上的MEM1谱分析,克服了传统谱分析方法的诸多不足,具有频谱光滑、分辨率高等独特优势。为此,以黄河花园口(秦厂)测站年径流系列、月径流系列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的研究为例,探讨了MEM1谱分析在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77.
青海湖沉积物生物硅的环境意义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变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湖泊生产力和古气候变化研究,但大型湖泊不同位置生物硅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仍缺乏详细的现代过程研究。通过对青海湖不同位置表层沉积样品的生物硅含量测定,建立其空间分布模式及最近数百年生物硅含量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青海湖表层沉积物生物硅含量变化范围是1.75 % ~2.98 % ,平均值为2.25 % 。与世界其他湖泊相比,青海湖生物硅含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青海湖生物硅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沉积物质量堆积速率以及陆源组分含量(如SiO2)相反,而与化学/生物沉积组分(如CaCO3)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体一致,说明生物硅的空间分布受到陆源碎屑物质的"稀释效应"影响。时间序列上,生物硅含量与SiO2含量呈相反变化趋势,与指示降雨量变化的 C/N 比值也是反相变化,说明生物硅含量在时间序列上也受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陆源输入的影响。青海湖湖心低沉积速率区域的生物硅指标具有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78.
干湿交替的回灌方法常被用于解决地面回灌补给地下水的堵塞问题。研究干湿交替条件下地面回灌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指导再生水回灌地下水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在入渗强度为10.5 mm/h的条件下,日均进水量3 888 mL;用干湿交替的地面回灌模式持续运行136 d,累计灌入氨氮含量为5 mg/L的模拟再生水23 894 L,研究包气带土柱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氮素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充分利用包气带的好氧、兼氧和厌氧环境,生物脱氮是地下水回灌过程中脱氮的主要途径。包气带对氨氮的去除机理主要为土壤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回灌过程中累积在土颗粒表面的氨氮在干期发生硝化作用,干湿交替会加强氮素在包气带的迁移转化,导致干期后的回灌初期大量硝态氮迁移到饱和带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79.
煤田地震勘探一直探寻着对小断层的自动检测方法,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无良策。本文介绍了多元地震参数的模式识别方法,并通过模型及实测资料成功地检测到10m以下小断层。  相似文献   
80.
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 is a novel data analysis technique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data. We present a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both simulated light curves and an X-ray burst from the X-ray burster 4U 1702-429 with both the HHT and the Window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WFFT) method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HHT method has failed in all cases for light curves with Poissonian fluctuations which are typical for all photon counting instruments used in astronomy, whereas the WFFT method can sensitively detect the periodic signals in the presence of Poissonian fluctuations; the only drawback of the WFFT method is that it cannot detect sharp frequency variations accurat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