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6篇
  免费   1851篇
  国内免费   1095篇
测绘学   553篇
大气科学   1163篇
地球物理   1302篇
地质学   2916篇
海洋学   712篇
天文学   251篇
综合类   557篇
自然地理   568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Summary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build-up, the air mas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pagation of the Siberian high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surges in East Asi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1)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berian high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mass convergence at middle and upper-level and the radiative cooling; (2) the appar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berian high over land is observed in winter, which is caused by the upward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flux from the underlying surface; (3) the Siberian high and its attendant cold air outbreaks usually undergo a marked low-frequency, southward propagation with the period of 10–20 days; (4) activity of cold surge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Siberian high. The active cold surge occurs when the Siberian high is usually strong.With 12 Figures  相似文献   
12.
李晓华  丁雍  斯蔼 《地下水》2014,(1):6-7,20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中石化天津分公司宝坻水源地奥陶系灰岩地下水水质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采样点水质总体评判级别为I级,说明该区地下水水质较好,而氟离子含量超标是由于地区背景值造成的,这一结论与该区其它研究成果评价结果一致。说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是一种较实用的地下水水质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图拼接是矢量地图数据中的一种常见处理方式。为了正确提取水印信息,需要从拼接后的地图中确定出水印嵌入区域。利用水印嵌入后坐标点尾部数据分布发生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拟合检验的抗拼接算法。该算法利用四叉树算法将地图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利用单样本K-S检验判断每个区域内的坐标点尾部数据是否服从均匀分布,最终确定出水印嵌入区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达到提取水印嵌入区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会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与其他国际城市逐步接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城市的物质、文化与信息的交流,实现城市发展利益的最大化。在目前城市国际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分因素排名比较分析和综合得分排名的分类比较分析,最后根据综合得分通过类间距法将所有省会城市分为三类,并提出各类城市在不同城市国际化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是近50年来在我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426km,宽数米至数百米,总体走向90°~110°,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由5条次级破裂段组成.各破裂段又由若干更次级左阶或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具有自相似的分形结构特征.地震破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倾滑量很小.宏观震中区位于库赛湖东北93.0°~93.5°E一带的昆仑山南麓断层谷地内.最大地表同震左旋水平位移6.4m,最大垂直位移为4m.地表水平位移沿地震破裂带走向出现6个峰值,各峰值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衰减序列,这表明此地震具有多点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震中快速定位查询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VB6.0软件开发平台,以MapInfo GIS软件为数据支撑平台,建立了安徽省震中快速定位查询系统。系统主要实现了震中快速定位查询显示功能、基于GIS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定量计算分析功能。为地震应急响应提供辅助决策,为震后资源调度、伤员输送、人员疏散等提供科学信息,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箭竹开花及王朗自然保护区箭竹生长气象条件的研究认为,箭竹开花多在冬暖夏凉的年份;箭竹的生长量可由气象因素的变化来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大熊猫提供一定的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层序的测井、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关键是层序划分和对比。而层序划分、对比的关键是层序识别。层序的识别包括层序界面(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的识别和构成层序的体系域识别。这里,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的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即层序界面和体系域在测井曲线上和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其中,层序底界面在测井上表现为突变的钟型、箱型或侧积式曲线的底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剥蚀、顶超、上超、下超;而体系域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为:低水位体系域的海底扇以漏斗形中、高幅的前积式,或钟型中、低幅的后积式模式为特征,陆坡扇成钟型、正向齿形,自下而上幅度由中高幅→低幅,即具后积式测井模式,低水位楔的测井曲线表现为旋回性进积模式特征,其特征表现为锯齿状箱型。海侵体系域的测井曲线呈现向上变细、变深序列,并表现为钟型、正向齿形或齿化状,幅度由高幅变化为低幅,包络线具后积式特征。高水位体系域相应的测井曲线呈现中幅箱形或桶形,不同体系域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广西荣华锰矿位于三叠系百逢组,在该地层中发现的工业锰矿床尚未见报道。通过对该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并结合地质工程和测试分析等手段,对矿床地质背景、沉积环境、矿体和矿石特征、沉积演化等进行分析研究,推测荣华锰矿为沉积-淋滤锰帽型矿床,矿体顺层分布于靠近罗楼组碳酸盐岩的百逢组第一段泥岩、泥质粉砂岩中,严格受地层和构造控制。矿石主要由偏锰酸矿、软锰矿等组成,矿石品位偏低,伴生Co等金属元素。百逢组之下的碳酸盐岩和百逢组第一段浊积砾岩层可作为该类锰矿上下界线典型的找矿标志。中三叠世桂西北处于盆包台构造格局,中晚古生代富含锰的台地在三叠纪遭受风化剥蚀,成矿元素被带入弧后盆地。随着特提斯洋闭合,挤压作用使盆地面积变小,水位加深,氧化还原界面波动,在百逢组第一段锰元素初步富集。后右江盆地抬升露出水面遭受剥蚀,风化淋滤作用最终形成该区顺层分布的氧化锰矿床。桂西广泛出露百逢组地层,其第一段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位于额尔齐斯-玛音鄂博大断裂带南侧的阿热勒托别变质基性岩产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一套细碎屑沉积岩中.岩石组成以变质玄武岩为主, 它们具有相对高的TiO2、MgO和低SiO2、K2O的特点; 在稀土元素组成上, 显示轻稀土弱富集的配分模式, 无明显Eu异常; 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并具有明显的正Th异常和弱的Nb负异常、高的Nb含量(> 2×10-6) 以及HFSE基本上和MORB相当的特点; 其Zr/Nb比值落在MORB范围之内, 而Ti/V比值略比MORB高, 表明其为MORB源的亏损地幔在相对较低熔融程度下熔融的产物.其εNd(t) 值为+7.40~+8.35, 略低于MORB, 但高于洋岛以及大陆板内玄武岩.因此该变质基性岩总体上兼有火山弧和洋中脊玄武岩特征, 因而其可能形成于弧后环境, 代表了弧后盆地扩张早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