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9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735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737篇
地球物理   636篇
地质学   1047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不同软基处理方法适用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软土地基处理的各种方法。通过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处理效果的定量对比,发现不同软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差异很大,多数工程中仅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设计要求,而两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则可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2.
丁祖高 《天文学报》1998,39(3):324-332
对自适应矢量量化(SAVQ)技术在太阳射电频谱数据压缩中的应用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给出一种压缩比和失真可调的SAVQ压缩方法,指出提高数据压缩比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样本集成,同时介绍了用该技术对北京天文台太阳射电频谱仪上的两个波段(1.0GHz-2.0GHz和2.6GHz-3.8GHz)的观测数据进行压缩的实用效果,并与国际同行所用的ICON方式进行性能比较.最后展示了数据压缩技术及其在天文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3.
应用模式识别定量划分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韫玉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0,13(2):122-130
本文以陕西关中及部分邻区为例,考虑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地球物地场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和多种计算方案,以定量判定潜在震源区。其结果表明,模式识别方法有利于地质、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场等多种因素综合应用,并能选择和显示判定潜有震源区的主要特征。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和多种试验方案的综合,则可提高潜在震源区判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4.
Flare-induced signals in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which were manifested as apparent polarity reversal in magnetograms have been reported since 1981. We are motivated to further quantify the phenomenon by asking two questions: can we distinguish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from real magnetic changes during flares, and what we can learn about flare energy release from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We select the X2.6 flare that occurred on 2005 January 15, for further study. The flare took place in NOAA active re-gion (AR) 10720 at approximately the central meridian, which mak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ector magnetograms less ambiguous. We have identified that flare-induced signals during this flare appeared in six zones. The zones are located within an average distance of 5 Mm from their weight center to the main magnetic neutral line, have an average size of (0.6±0.4)×1017 cm2, duration of 13±4 min, and flux density change of 181±125 G in the area of reversed polarity. The following new facts have been revealed by this study: (1)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is also seen in the transverse magnetograms but with smaller magnitude, e.g., about 50 G; (2)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mainly manifests itself as apparent polarity reversal, but the signal starts and ends as a weakening of flux density; (3)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appear in phase with the peaks of hard X-ray emission as observed by the Ramaty High Energy Solar Spectroscopic lmager (RHESSI), and mostly trace the position of RHESSI hard X-ray footpoint sources. (4) in four zones, it takes place cotemporally with real magnetic changes which persist after the flare. Only for the other two zones does the flux density recover to the pre-flare level immediately after the flare.The 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are discussed in view of its relevance to the non-thermal electron precipitation and primary energy release in the flare.  相似文献   
65.
66.
Using the Luminous Red Galaxy (LRG) sample of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7 (SDSS DR7), we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dependence of stellar mass, star formation rate (SFR) and specific star formation rate (SSFR) of LRGs. It is found that stellar mass of LRGs nearly is independent of local environments, an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dependence of SFR and SSFR in the LRG sample is much weaker than the one in the Main galaxy sample.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galaxy color and morphology are a pair of galaxy properties most predictive of local environments, while LRGs are a group of galaxies that are likely to be luminous, red and of early types (© 2012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67.
CIMS工程的重要思想是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视为有机整体,可以集成与优化。但是,目前我国CIMS工程中PDM与MRPⅡ分系统并未真正实现紧密结合与集成,甚至是彼此分离,无直接衔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基于二维模式的PDM与MRPⅡ紧密衔接可行性,提出了实现这一衔接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介绍了1985年底发生在山东胜利油田角07井的一次注水诱发型小震群的活动情况,论述了地表宏观现象,分析与讨论了这次诱发型震群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69.
2015年以来,秦皇岛近岸海域暴发了绿潮,对北戴河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绿藻微观繁殖体在绿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孢子、配子、幼苗和营养片段。绿藻微观繁殖体作为绿潮的“种源”,其分布规律可以反映绿潮的“藻源”位置。本研究于2016年4-9月和2017年1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绿藻微观繁殖体的调查,探究了其分布规律以及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绿藻微观繁殖体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由近岸向远岸海域逐渐降低。绿藻微观繁殖体的数量在7、8月份最高,在冬季最低。受绿潮影响严重的海域微观繁殖体数量高于其它海域。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绿藻微观繁殖体为该海域绿潮的种源,其分布规律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绿潮起源于本地。  相似文献   
70.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