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6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622篇
测绘学   209篇
大气科学   439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1505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21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Due to its unique geological location, the Bering Sea is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exchange and ecosystem connectivity of the Pacific Ocean–Arctic Ocean and subarctic–Arctic region. Based on a number of summer surveys(July to September, 2010, 2012 and 2014),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re exhibi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Bering Sea(53°59′–64°36′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cold-water species and immigrant eurythermic species, and the communities assumed a dispersed and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Polychaetes(Scoloplos armiger), crustaceans(Ceradocus capensis) and sea urchins(Echinarachnius parma)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shallow shelves; the sea star(Ctenodiscus crispatus) and the brittle star(Ophiura sarsii)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whereas small polychaetes(Prionospio malmgreni) dominated the basin area. Sediment type, water depth, and current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seas, the shallow areas of the Bering Sea showed an extremely high-standing biomass. In particular, the northern shelf area(north of St. Lawrence Islands and west of 170°W),which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Anadyr Water, is an undersea oasis. In contrast, a deficiency in the downward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has resulted in a desert-like seabed in the basin area.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to previous studies, we found that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Bering Sea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n increase in biomass.In addition, populations of amphipods and bivalves in the northern shelve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ave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other species. These chang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seasonal ice melting,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global warming, indicating that large-scale ecosystem changes have been occurring in the Bering Sea.  相似文献   
62.
钟建华 《湖南地质》1991,10(1):68-73
保和堂大冶灰岩中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对之研究有助于保和堂、乃至整个湘中的大冶灰岩形成环境的探讨。其第一段岩石发育了丘状波痕、丘状交错层理及粒序层理,是风暴作用的反映;泥裂、水雹痕属于暴露环境。说明大冶灰岩沉积的早期仍属潮上或潮间碳酸盐台地相。中期海水加深,发育了水平层理、变形层理及包卷层理等,近于台地边缘斜坡相。晚期的粒序层理、虫迹等构造,反映了海水再度变浅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
青藏铁路清水河地区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地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埋设在青藏铁路清水河地区路基中两个断面内的共8个地温测试孔3年来的地温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铁路路基下伏高原多年冻土融化特征,分析了多年冻土上限的变化规律以及填筑铁路路基施工对下伏多年冻土赋存条件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填筑路基时赋存在路基填料内的热量的影响,铁路路基下伏多年冻土近地表的地温变化特征与天然地面下的多年冻土的地温变化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且向阳面与被阴面差别较大。多年冻土的上限在施工初期会有一个明显的下移沉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残存在路基中的热量逐渐消散,多年冻土上限下降会逐渐稳定。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和路基边坡形状及融化夹层的影响,多年冻土上限会逐渐稳定,但不会在短时期内上升到天然地面下多年冻土的上限水平。  相似文献   
64.
2002年6月13日重庆区域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中  周毅 《气象》2004,30(5):30-32
通过对重庆西部“6 1 3”区域大暴雨的分析 ,发现此次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 ,结合地面弱冷空气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对ECMWF和T2 1 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发现ECMWF和T2 1 3的形势预报能力都比较好 ,但T2 1 3的部分物理量要素和降水量预报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5.
PNN网络在预测MCS移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网络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概率神经网络(PNN网络)对1998年夏季影响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东移的环境物理量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高原上MCS移动方向与环境物理量场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使用概率神经网络预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具有较好的效果,从而为研究高原上MCS东移与环境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6.
同ENSO现象相关联的日长亚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日长亚季节近50天和近120天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事件发生之前,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加强,进入ENSO时期,逐渐减弱,成为ENSO产生的先兆之一,同时,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显著增强80年代,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明显发生了两次周期分岔分岔的一种趋势经历了一个周期延长的过程,收敛于ENSO时期增强的近120天周期变化,该过程不仅与ENSO现象相关联而且可能受到近10年波动的调制作用.同时证实了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激发机制主要是同频段的大气环流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67.
个旧锰结核矿床产在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田顶部的第四系砂锡矿之中。从矿床地质产状、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矿物组合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个旧锰结核属于异地海相成因,后经搬运沉积在第四系砂锡矿之中;与中太平洋海山CAD19锰结核的物质组成和微量元素进行对比,表明个旧和CAD19锰结核有相类似的稀土模式,相对富集轻稀土,并出现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68.
李忠  徐建强  高剑 《沉积学报》2013,31(5):757-772
在地球科学领域盆山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地质单元或整体进行研究。在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盆山系统分类三原则:即板块构造单元(位置)、盆山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学体制、构造-古地理特征或区域源-汇构造-沉积属性,并由此将盆山系统划分为陆内、陆缘(陆洋)和洋内盆山系统三大类及下属十四个亚类。进而论述了盆山系统沉积学的研究体系,其中构造-地层单元与等时地层格架、物源示踪与源汇体系、综合沉积记录及古构造-古气候演变等三方面是研究基础,沉积体系(域)与综合构造-古地理是核心,而盆山演化动力学为学科目标。以华北东部陆内盆山系统为例,研究指出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蒙古联合块体的碰撞隆升,形成了该区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最显著的陆内山-盆系统,而苏鲁造山带碎屑物源影响甚微;以塔里木陆缘盆山系统为例,初步揭示了泥盆-石炭纪西南天山被动陆缘与东南天山弧相关陆缘盆山系统的差异记录。研究认为,为了深化盆山动力学研究,现阶段特别值得在物源示踪与源汇体系、综合沉积记录及古构造-古气候演变方面加强盆山系统沉积学工作。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南京汤山葫芦洞内部东侧地质雷达勘探资料的分析,根据经验值计算,东部洞穴基岩埋深在10m左右,可能为水平状的红色岩系。特殊的地质基础导致葫芦洞成为汤山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洞穴。其上的洞穴埋藏堆积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角砾层,可能反映了该洞穴曾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崩塌堆积过程。上角砾层可能含有动物化石,是今后古人类考古值得关注的堆积层。  相似文献   
70.
城市缺水是目前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 ,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宝贵的地下水资源遭到浪费的现象又大量存在 ,解决好施工降水与环境保护问题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结合郑州市的工程实践 ,谈谈施工降水中的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