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98篇 |
免费 | 1035篇 |
国内免费 | 13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43篇 |
大气科学 | 687篇 |
地球物理 | 1149篇 |
地质学 | 2651篇 |
海洋学 | 710篇 |
天文学 | 135篇 |
综合类 | 416篇 |
自然地理 | 5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198篇 |
2022年 | 365篇 |
2021年 | 466篇 |
2020年 | 350篇 |
2019年 | 394篇 |
2018年 | 374篇 |
2017年 | 340篇 |
2016年 | 336篇 |
2015年 | 326篇 |
2014年 | 330篇 |
2013年 | 305篇 |
2012年 | 341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309篇 |
2009年 | 285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195篇 |
2006年 | 207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针对现有人工混响方法中反馈延迟网络方法存在延迟线的个数选择受限和无法设定子带混响时间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Householder反馈矩阵和Butterworth滤波器组的反馈延迟网络人工混响器.Householder反馈矩阵有助于最大化回声密度,延迟线个数的选择相对自由,Butterworth滤波器组便于设定子带混响时间.仿真实验中分别利用语谱图、语音质量感知评价和主观评价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2.
基于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布放在北极随海冰漂流的自动气象站和温度链浮标获取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极高纬度区域的大气特征和海冰生消过程。根据海冰的漂移轨迹分为两个阶段分析,第1阶段,海冰主要向东南漂移;第2阶段,海冰主要向东北漂移。第1阶段观测的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6.6℃和93%,第2阶段观测的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29.3℃和76%,第2阶段平均气压高于第1阶段。海冰的漂移轨迹主要受到波弗特高压外围气流的影响。利用自动气象站漂移轨迹计算得到海冰漂移速度,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海冰漂移速度比较显示,两者纬向速度更为接近。海冰在第1阶段以融化为主,海冰厚度略有减小,8月份海冰生长率为–0.11 cm/d;海冰的生长过程主要发生在第2阶段,1–3月生长率均超过0.9 cm/d,2019年3月海冰生长最快,平均生长率为1.3 cm/d,海冰的增长一直持续至观测结束。 相似文献
43.
44.
利用准三维的fKdV方程及四区间划分法,理论上求得了先锋孤立子生成诸速度—先锋孤立子的运动速度、压水区中流的速度及尾波列第一个跨零点的速度。所述理论是Xu等人的先锋孤立子生成理论的一个推广。作为应用的例子,运用作者得到的理论结果,对具有相同截面面积的等腰三角形和正方形截面的直渠中先锋孤立子生成的诸速度进行了理论预报和数值比较。比较指出,理论和数值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45.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有利勘探区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结合部分地质露头、钻井资料及上扬子勘探成果,重点对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等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从构造沉积充填角度将下扬子区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地区的无锡-黄山断隆带构造相对稳定,分析认为其西北部的无锡-黄桥低褶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具有形成下古生界弱改造型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6.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以水体中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溶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色对番红砗磲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0000lx光照时,番红砗磲排氨量逐渐减少,在光照12000lx时转为吸收海水中氨氮,并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1.89μg/(ind·h)];在2000lx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可吸收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并释放氧气。其活性磷酸盐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加,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峰。在实验光照范围内,番红砗磲产氧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加。上述结果显示番红砗磲最佳光照强度约为16000lx。(2)当番红砗磲自黑暗转移至各光照组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吸收率均随时间逐渐降低,而产氧率则逐渐升高。(3)光色显著影响番红砗磲合成代谢,蓝光最佳,红光次之,白光最差。 相似文献
47.
Ji-ning Song Lin Lu Bin Teng Han-il Park Guo-qiang Tang Hao Wu 《Ocean Engineering》2011,38(11-12):1308-1322
Laboratory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of a long flexible riser towed horizontally in a wave basin. The riser model has an external diameter of 16 mm and a total length of 28.0 m giving an aspect ratio of about 1750. Reynolds numbers ranged from about 3000 to 10,000. Fiber optic grating strain gages are adopted to measure the dynamic response in both cross-flow and in-line directions. The cross-flow vibrations were observed to vibrate at modes up to 6 and the in-line reached up to 12. The fundamental response frequencies can be predicted by a Strouhal number of about 0.18. Multi-mode responses and the asymmetry of the bare pipe response in uniform flow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riser pipe vibrated multi-modally despite it being subject to a uniform current profile and all of the excited modes vibrated at the Strouhal frequency. The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displacement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modal composition. Higher harmonics of the VIV response such as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harmonics frequencies were found to be steady over the entire duration of the test even if they varied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riser pipe. 相似文献
48.
49.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