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8篇 |
免费 | 282篇 |
国内免费 | 4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8篇 |
大气科学 | 389篇 |
地球物理 | 403篇 |
地质学 | 895篇 |
海洋学 | 291篇 |
天文学 | 128篇 |
综合类 | 123篇 |
自然地理 | 3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91.
192.
193.
194.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城市形态理论包括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利用2002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图,采用GIS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各功能用地的方向特征和圈层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的土地利用体现了明显的圈层特征,同时各类功能用地在各方向的分布又明显受到了河流、交通干道和工业区等地理要素的影响.北京没有形成城市总体规划的多中心布局,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中绿地面积没有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中心城区和边缘集团隔离开的功能.总体上,北京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是同心圆和扇形的结合,更接近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的混合形式. 相似文献
195.
196.
以南京市1954—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南京市灰霾天的长时间变化规律并从气候角度探讨其变化原因。南京市的霾日数近60 a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40 d/a已增加至21世纪的230 d/a左右,气象行业标准界定的霾日与人工观测的霾日长期变化趋势一致,前者在南京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南京市雾霾混合日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对应的相对湿度在不断降低,这可能是雾霾日向霾日转换,雾霾日数降低而霾日数增多的关键因素。南京地区能见度不断降低,近30 a里约下降8.4 km,霾日数与能见度相关系数高达-0.91,随着能见度的降低,灰霾天数几乎线性增加。南京地区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在1985年以后大幅降低,已从约80%下降至68%左右,湿度与霾日的相关系数为-0.72,随着湿度的降低,霾日呈上升趋势。南京年平均温度1985年后明显上升,升高了1.8℃,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上升幅度最小;年均温度与霾日数呈现出明显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温度的升高将造成相对湿度的降低,进而造成霾日增多。南京的年平均风速1978年后不断降低,到20世纪末约降低1.5 m/s,风速与霾日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平均风速的降低,霾日数不断增多。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南京市霾的长时间变化受到各种气候因子的影响,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7.
Ping Chen Dan Xia Boyuan Chen Lin Li Xiuzhong Li Tian-lin Dong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11,73(3):261-266
Ray represen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reverberation) mode in subsurface circular cylindrical dielectric resonator (including void) is proposed. The modal ray path must be regular polygon or polystar. Travel time formulas for fundamental resonance multiples and the detecting conditions for non-exact-backscattering rays are derived. Simulation of time–distance curves of a modal hollow concrete block is generally concurred to the measure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ignal pattern. The proposed modeling method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resonant cavities with different profiles and provide a sound base for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other more complicated geophys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elds, particularly in ray-based tomography. 相似文献
198.
MODIS数据在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EOS/MODIS卫星时次高覆盖面广的特征,选取从4.10月的MODIS晴空资料,对整个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植被指数最大合成法制作了每月植被指数专题图。为了能够结合物候更好地分析乌鲁木齐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期植被生长状况,我们还制作了植被景观专题图及其变化评价图。评价图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反映植被变化的趋势,并能将变化的程度数字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图叠加DEM做相应的分析。为乌鲁木齐地区植被变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9.
Miscellaneous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0.
Foliated garnet-bearing granit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 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phic rocks, is
a particular rock-type extensively exposed in the Mesozoic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of Chi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formation
features and SHRIMP zircon dating of foliated garnet granite in a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unit from Huwan, western Dabie
Mountains in order to resolve discrepancies in current versions of its petrogenesi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SHRIMP dating
reveals a zircon age of 762 ± 15 Ma (MSWD=1.7) for Huwan granites, representing the Middle to Late Neoproterozoic age of intrusion
and crystallization. Field and microstructur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Huwan granite body underwent multiple-stage deformation.
The deformation was manifested by an early stage of rootless folding and imposition of relict foliation (S1); an Indosinian main stage marked by imposition of north-dipping penetrative gneissosity (S2) and development of ductile shear zones under NNE-SSW directed compression; and a final Indosinian stage of southward thrusting
of the Huwan high-pressure unit. Shallow level extension prevailed after the Late Triassic, giving rise to south-dipping thrust
faults and north-dipping normal fault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802046 and 40334037) and the Projec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rom Sinopec (Grant No. P0200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