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5篇
  免费   976篇
  国内免费   1363篇
测绘学   969篇
大气科学   500篇
地球物理   812篇
地质学   2620篇
海洋学   792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58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448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方位各向异性粘弹性介质波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地震信号通过复杂地球介质时,地层除了表现为各向异性,还表现为内在的粘弹性特征.因此,为准确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特征,理想的地球介质模型应该能够模拟岩石的各向异性特征和衰减特征.本文给出了各向异性粘弹性介质模型的波动方程及其差分格式,并利用有限差分法实现了地震波波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该介质模型中地震波场特征与各向异性主轴方位和介质的粘滞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2.
区域性森林大火的真正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大火真正起因于地球排气中易燃还原性气体在腐殖层的临界积聚(气体体积分数大约为5%~6%)。现场气体(H2,CO)系统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点。测量结果显示,该林区腐殖层中H2、CO质量分数分别为(10~170)×10-6(本底值为0·5×10-6)和(2~60)×10-6(本底值为0·5×10-6),二者均远高于大气本底值数十到数百倍,而且未燃区的测值显然高于1998年燃区。  相似文献   
153.
甘肃省景泰正路下志留统复理石杂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甘肃省景泰正路一带的下志留统肮脏沟组为一套巨厚的浊流相陆源碎屑岩,以杂砂岩为主,夹有板岩,属典型的浊流沉积。薄片的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其粒度为0.05~4.00 mm,岩性为细粒-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对5块采集于复理石中的杂砂岩样品进行岩性组合判定和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w(SiO2)为61.83%~69.90%,w(K2O)/w(Na2O)为0.89~1.46。利用数据对比及w(K2O)/w(Na2O)—w(SiO2)等判别图的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的性质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和判别的研究结果表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甘肃省景泰正路一带下志留统肮脏沟组的陆源碎屑主要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源区和造山带源区,反映了卷入造山带的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的物源背景。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为弧后前陆盆地背景,与碰撞后的大地构造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4.
安徽贵池地区含锰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贵池地区沉积锰矿床赋存于二叠纪孤峰组,包括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锰矿和经后期氧化作用形成的氧化锰矿。二叠纪含锰岩系一般为钙、泥、硅质岩石组合,主要处于二叠纪孤峰组下部,自东向西钙质增加、厚度变大。常量元素特征为Ca、Si低,Mn、Fe、P相对富集。微量元素总体特征显示本区锰矿层及含锰岩系的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Sr异常和Sr/Ba值以及Co/Ni值反映出当时含锰岩系处在高盐度的海相沉积环境。稀土元素属LREE富集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重稀土亏损特点,均为右倾斜、中等Eu、Ce负异常,利用海水的标准化值进行标准化的模式曲线,则出现明显的Ce正异常特征,反映区内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氧、碳同位素具有比较大的变化范围,δ^13CV.PDB=-4.1‰~5‰,δ^18OV.PDB=-3.4‰~-9.9‰,表明碳的来源主要为早二叠纪海水的重碳酸盐。6个含锰灰岩样品δ^18OSMOW值稳定在22‰~24‰,这些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可能反映出它们有一个相似的海相源区。古海水温度比正常沉积要高,约49~71℃,综合地球化学各参数特征分析表明本区孤峰组含锰岩系的沉积是热水活动间歇式、多次活动的结果。含锰岩系和锰的物源既有热水成因的也有非热水成因的物质。结合沉积特征及地史演化分析,自栖霞期发生的海侵在茅口早期达最大,本区处于深水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环境,发生含锰地层的沉积。  相似文献   
155.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共和盆地第四纪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剖面包含了四个正极性段,三个负极性段,剖面底部地层年龄约为2.11Ma B.P.。结合剖面的沉积特征和已有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可以确定该剖面记录了共和盆地2.11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且气候发生转型的主要时期依次为1.92 Ma B.P、1.75Ma B.P.、1.40Ma B.P.、1.02 Ma B.P.和0.87Ma B.P.。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远程效应的结果。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的建立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6.
生物源与人为源有机气体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SOA的产生与其前体物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有机气体之间存在复合相互作用以及SOA形成机制复杂,目前对不同有机气体混合体系中SOA的形成认知还比较匮乏。因此,深入了解有机气体多源、复杂的相互作用,摸清有机气体的大气氧化机制、SOA的形成及影响等对深入理解真实大气有机气体化学演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旨在了解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生成SOA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方面总结了复合体系有机气体产生SOA质量浓度、产率、成分、挥发性、光学性质等的变化,侧重于实验室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对SOA形成的多重影响以及SOA组成元素、分子构成的变化特征,并总结了目前实验室基于模型对复合体系SOA生成的模拟研究和拟合情况;另一方面探究了环境因素,如相对湿度(RH)、温度(T)以及无机气体,如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氨气(NH3)等对复合体系有机气体形成SO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应用基于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EP(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增加室内空调系统影响的建筑物能量模式BEM(Building Energy Model)方案的WRF模式,模拟研究重庆热岛的特征、成因以及局地环流对热岛形成的影响。文中共有两个算例,一为重庆真实下垫面算例,称之为URBAN算例,二为将城市下垫面替换为耕地下垫面的对比算例,称之为NOURBAN算例。结果表明:1)WRF方案模拟结果与观测2 m气温的对比吻合较好,误差主要出现在正午温度峰值和凌晨温度谷值处,由城市下垫面特性及城市内建筑分布误差引起。2)BEP+BEM方案较好地模拟出了重庆地区的热岛分布的空间和时间特征。重庆市温度的分布受地形和城市下垫面的双重影响,越靠近城区,温度的分布受城市化影响就越大,在海拔低处,温度就越高。3)城区立体三维表面对辐射的陷阱作用导致城市表面总体反射率小,向上短波辐射小于郊区约20 W/m~2。城市表面以感热排放为主,而郊区则表现为潜热的作用占主导。夜间城市地表储热以及空调废热向大气释放,是城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原因。4)模拟区域背景风场主要为东南风,局地环流呈现出越靠近山区风速越大、城市区域风速较小的特性,体现了城市密集的建筑群对低层大气流场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以及复杂山谷地形的山谷风环流特性。在市区的西侧和东南侧均有高大山脉阻挡,山脉对城市出流的阻碍作用、气流越山与绕流运动对城市热岛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8.
多波束数据处理中的UTM直角坐标与经纬度坐标转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地图投影的一般概念,重点描述了UTM的优点及其与大地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该转换方法软件化后形成的技术可以为多波束数据后处理商业软件提供坐标转换的补丁技术。最后附上部分经实际检验的Fortran程序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160.
在围压(外压)或孔压(内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致密砂岩及泥页岩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仍有待厘清.本研究从Terzaghi有效应力理论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新有效应力概念出发,基于松辽盆地高台子组致密砂岩、青山口组泥页岩三向动、静态泊松比测定结果,剖析了两类岩石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岩石样品三向泊松比变化曲线的分布呈现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