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3篇
  免费   971篇
  国内免费   1336篇
测绘学   952篇
大气科学   499篇
地球物理   808篇
地质学   2531篇
海洋学   769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486篇
自然地理   59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1965-2015年新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新疆51个台站1965-2015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及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新疆近51 a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各等级降水日、降水量及降水强度与总降水量的空间相似程度以及各等级降水对夏季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新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以小雨为主。以天山山脉为界,南北两疆降水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北疆夏季降水量(日)占年降水量(日)的36%~45%(36%~39%),南疆夏季降水量(日)占年降水量(日)的51%~63%(48%~60%);新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新疆夏季总降水量与各等级降水量的空间相似系数最为密切,与各等级降水强度的空间相似系数相对较小;新疆夏季小雨贡献率最大,中雨其次,大雨最小,夏季降水量和降水日的变化主要受小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长白山苔原带土壤温度与肥力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温度与土壤肥力的分解释放、植被生长密切相关。利用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长白山西坡苔原带5 cm土壤温度并测试其土壤肥力,分析了土壤温度与肥力随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土壤温度对苔原带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1、2月。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年均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垂直变化率为-0.44℃·(100m)-1。月均温垂直变化率则有所差别,5-9月垂直变化率为正,其余月份垂直变化率为负。(2)海拔是土壤温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冷季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随着海拔升高,越稀疏的植被和越薄的土层使得土壤热容量越小,暖季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升高。(3)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肥力,尤其是与植物生长关系密切的速效养分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在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及草本植物盖度最高的2 250 m处达到土壤肥力最高水平。低海拔(2 050~2 250 m)的土壤肥力水平明显高于高海拔(2 350~2 550 m)的土壤肥力水平。西坡苔原带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异状况受草本植物入侵影响较大。(4)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肥力水平随土壤温度升高而升高,温度是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物质养分转化的限制性因素。建议山地苔原带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管理中要重点考虑草本植被入侵给土壤肥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针对近年来长白山火山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是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引起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热烈辩论,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的体波成像结果。使用相对走时残差的远震体波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山以西地幔转换带中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太平洋板块"空缺";而使用绝对走时残差的区域成像和全球成像结果,尽管展示出长白山火山以西比以东略低的波速异常,但长白山火山以东至我国东北重力梯度带区域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均展示出明显的连续的高波速异常。在接收函数分析时,如果以全球平均值660km而非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值670km作为基准,来分析660km间断面是抬升还是下沉;以全球平均值250km而非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值260km作为基准,来分析地幔转换带是增厚还是减薄的话,则可以得到长白山火山以东至我国东北重力梯度带区域660km间断面下沉与地幔转换带增厚的认识。这种与绝对走时残差成像结果展示的地幔转换带为连续的高波速异常结果相一致的结果,说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前缘已由日本海沟抵达我国东北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交界处。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数值模拟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并不支持长白山火山以西的地幔转换带存在低波速异常指示的板块"空缺"和地幔转换带"减薄"的认识。长白山火山的深部起源与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交界处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动力学相关。  相似文献   
154.
海域浅层地震探测调查表明,铺前—清澜断裂向北西海域方向延伸,断裂走向NW-SE,倾向SW,为高倾角的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上,断裂断错了第四系地层;进一步应用钻探技术对铺前—清澜断裂进行探测研究,结合层序地层学、岩性岩相分析与年代测定等方法建立了钻孔联合剖面,揭示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倾向SW,断距4.0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第四纪表现为张性活动,断裂的平均垂直速率为0.15 mm/a。  相似文献   
155.
为研究导热系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导热系数的推算公式,以长春地区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对原状土样的导热系数与其物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制作9个重塑土样,测其相关的参数值,以验证回归方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回归分析建立导热系数与2个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不成立;考虑天然密度、含水率和孔隙度为自变量,其分别对应的相关性系数T检验显著值(Sig)都0. 05,复决定系数为0. 886,建立的回归方程成立,自变量能准确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含水率与导热系数呈负相关,天然密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重塑土样相关参数代入回归方程得到的导热系数值与实验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低于4%,验证了该回归方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6.
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和确定性系数CF建立概率模型,使用收集到的22个边坡实例,将重度、内聚力、坡角、坡高、内摩擦角和孔隙压力比六个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边坡状态作为因变量,应用SPSS取不同的滑坡概率P与不滑坡概率1-P的比值的自然对数Z进行回归分析。将获得的滑坡概率拟合模型反馈到样本参数上,对比其误差,选取Z=±10时的函数模型对另外8组边坡进行验证,证明预测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7.
The remarkable transition of early angiosperms from a small to a dominant group characterized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of the Cretaceous. This transition was instigated and promot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s. Mid-Cretaceous is characterized by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that affect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δ18O, palaeothermometer TEX86, and other climatic indices from marine sediments suggest rapid temperature increase during mid-Cretaceous despite occasional short cooling events. Simultaneously, terrestrial deposits in East Asia changed from coal-bearing to shale, then to red beds and evaporites. Plant assemblages and other paleoclimate indicators point to rapid aridification for mid-Cretaceous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In addition, the wildfires were frequently spread all over the earth by the numerous charcoal evidence during the Mid-Cretaceous. Thus, we speculate that the seasonally dry and hot conditions of mid-Cretaceous created a fiery hothouse world. Early angiosperms increased i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nd evolved from a few aquatic species to terrestrial herbaceous and then to the diversified flora of today. Angiosperms showed rapid physiological evolution in vein density and leaf area that improved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 absorption. These ecophysiological changes made early angiosperms well adapted to the hot and dry environment in mid-Cretaceous. Moreover, these physiological changes facilitated the fire–angiosperm cycles in mid-Cretaceous that likely further stimulated the early angiosperm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58.
采用TCLP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嵌入Igeo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贵州织金县某煤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进行评价。土壤中Cd、Cr、Cu、Ni、Hg和Z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79~2.08 mg·kg-1、144.20~464.40 mg·kg-1、91.63~187.50 mg·kg-1、48.13~104.47 mg·kg-1、0.14~2.33 mg·kg-1、144.35~265.89 mg·kg-1,所有土壤样点的Cd、Cr、Cu和Ni含量均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部分土壤样点的Hg和Zn含量超过二级标准。TCLP法评价结果所有土壤样点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为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嵌入Igeo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90%的土壤达到中度污染以上,其中65%的土壤处于中度污染,25%的土壤受到中度至重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所有土壤样点重金属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针对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情况,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时,应根据评价目标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9.
针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传统选址方法较少考虑空间维度因素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准则的城市公共设施选址模型,利用GIS多准则技术基于空间维度分析了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等综合影响下的公共设施选址方法,并以城市垃圾楼选址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充分考虑了城市复杂的地理环境,还深度探究了影响城市公共设施选址的综合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0.
TLS技术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超  赵进  任宪友  张亮  庄艳华 《测绘科学》2018,(6):65-71,105
针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问题,该文在系统介绍此技术关键指标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从滑坡监测、土壤侵蚀监测、敏感地貌微变形监测和水灾害边界追踪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历史和现状,其研究热点包括该技术在应用中的适宜性评价、监测精度评价、滤波算法的开发及灾害发生趋势预判等方面。另外,应用中高植被覆盖度和降雨天气的干扰问题可通过继续优化软硬件并加强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