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0篇
  免费   1496篇
  国内免费   2459篇
测绘学   871篇
大气科学   1274篇
地球物理   1495篇
地质学   4318篇
海洋学   1153篇
天文学   182篇
综合类   524篇
自然地理   958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434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509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551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511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474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992.
993.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 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 利用2006年6-9月三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 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 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 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 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 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 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 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 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 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著减小, 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著增大趋势, 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4.
丁跃军 《探矿工程》2015,42(4):76-78
四川省武都水库右岸EL574 m灌浆平洞揭露出厚度2.3~9.8 m的粉细砂层,普通水泥高压灌浆无法形成可靠的防渗帷幕。采用高压旋喷、湿磨细水泥、化学灌浆的组合处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通过钻孔压水、大功率声波CT、单孔声波、钻孔全景数字成像等方法检测,表明达到了设计防渗要求。  相似文献   
995.
海南东方二甲抱板群和金矿的时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996.
陕西省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地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通过对矿石及矿区地质体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分析,对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了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研究表明,矿石富集LREE、Th/La、Nb/La、Hf/Sm值均小于1,指示成矿流体以富Cl为主。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及含量类似于赋矿层位硅化白云岩,推断矿石为同生沉积成矿。矿石显示Ce负异常及Eu正异常,与海底高温热液及其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和变化特征相似,反映了矿石与海底热流体及其沉积物形成过程相似,说明该区矿石形成于还原环境,成矿过程中岩浆流体、热卤水与海水组成的混合流体使其更有利于成矿。因此,认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混合热卤水与海水的特征,流体之间的混合作用与水-岩作用是导致铜铅锌等成矿元素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白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68Ma,为中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体具有高硅(Si O2=74.61%~80.16%)、富铝(Al2O3=10.59%~13.90%)、贫铁(Fe2O3=0.11%~0.3%)等特征,在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系列。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锆石的εHf(168Ma)=+7.53~+11.66,二阶段的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595~966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孙吴地区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岩浆起源于新增生加厚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在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衔接地区变质杂岩和冀北-辽西地区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存在,表明大兴安岭西坡-冀北-辽西地区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有关的陆壳加厚过程。因此,研究区内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作用有关,而与古环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无关,其形成时代也限定额尔古纳地块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998.
地震作用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历来是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重点,难度比较大。总结了对地震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并结合西藏某拟建水电站所在区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作用下该水电站的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析;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 3D对地震作用下该边坡的动力稳定性进行分析。由工程地质分析可知,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拟静力法计算可知,地震对该边坡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通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可知,地震对边坡顶部和坡面附近的影响较大,因而这些地方危险较大;同时还分析了地震波频率、振幅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断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对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试运行期间在测定地震参数、编辑地震目录和台网观测报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作简短回顾。  相似文献   
1000.
Landslide-prone slopes in earthquake-affected areas commonly feature heterogene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cracks and fissures that were caused by ground shaking. Landslide reactivation in heterogeneous slope may be affected by preferential flow that was commonly occurred under heavy rainfall. Current hydro-mechanical models that are based on a single-permeability model consider soil as a homogeneous continuum, which, however, cannot explicitly represent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heterogeneous soil.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a dual-permeability model, using two Darcy-Richards equations to simulate the infiltration processes in both matrix and preferential flow domains. The hydrological results were integrated with an infinite slope stability approach, attempting to investigate the hydro-mechanical behavior. A coarse-textured unstable slope in an earthquake-affected area was chosen for conducting artificial rainfall experiment, and in the experiment slope, failure was triggered several times under heavy rainfall. The simulated hydro-mechanical results of both single- and dual-permeability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ments, including soil moisture content,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slope stability conditions. Under high-intensity rainfall, the measured soil moistur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at 1-m depth showed faster hydrological response than its simulation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evidence of preferential flow. We found the dual-permeability model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quantification of hydro-mechanical processes. Such improvement could assist in obtaining more reliable landslide-triggering predi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dual-permeability model for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 more flexible and robust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shallow landslides hazard in coarse-textured slopes could b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