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5篇
  免费   1742篇
  国内免费   2652篇
测绘学   1224篇
大气科学   1800篇
地球物理   2876篇
地质学   6332篇
海洋学   1813篇
天文学   224篇
综合类   777篇
自然地理   1273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380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505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511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515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516篇
  2003年   496篇
  2002年   403篇
  2001年   416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436篇
  1998年   459篇
  1997年   492篇
  1996年   466篇
  1995年   411篇
  1994年   418篇
  1993年   412篇
  1992年   427篇
  1991年   402篇
  1990年   336篇
  1989年   289篇
  1988年   178篇
  1987年   193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158篇
  1984年   112篇
  1983年   123篇
  1982年   95篇
  1981年   76篇
  1980年   84篇
  1979年   30篇
  1964年   18篇
  1959年   23篇
  1958年   32篇
  1957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陈育民  张意江  王维国  陈晨伟 《岩土力学》2016,37(12):3506-3512
饱和砂土地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地基上的结构物将受到爆炸荷载及地基液化的双重作用,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和破坏性变形。基于大型现场爆炸液化试验,对场地上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动力响应和地基液化后RC结构的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液化场地中浅埋RC结构产生了明显的不均匀沉降,且最大沉降量达到结构高度的10%,结构差异沉降达到最大沉降量的1/5,结构沉降变形在液化后15 h时基本稳定;RC结构表面未产生明显的裂缝,动态拉、压应变均在400??以内,不会对结构造成显著破坏;结构动力响应表现为柱侧加速度峰值明显大于梁侧,但柱侧动力稳定所需时间较梁侧短,即柱承受了更大的瞬时冲击力且其抵抗瞬时冲击力的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在可液化地基中的浅埋RC结构稳定设计等工程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The heavy metal inventory and the ecological risk of the estuarine sediments in Hailing Bay, an important maricultural zone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were mainly polluted by As (2.17-20.34 mg/kg), Ni (1.37-42.50mg/kg), Cu (1.21-58.84 mg/kg) and Zn (11.69-219.22 mg/kg). Furthermore, the aquafarming zon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polluted than the non-aquafarming zone, and cluster analysis suggested additional sources of heavy metal input in the aquafarming zone. As, Cr, Cu, Ni, Pb and Zn were mainly present in the non-bioavailable residual form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whereas Cd was predominantly in the highly mobile acid soluble and reducible fractions. The ecological risk of the polluted sediments stemmed mainly from Cd, and from As, Cu and Pb to less degrees. The highest potential risks occurred near the aquaculture base, indicating the need to control heavy metal inputs from aquafarm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43.
俎林  黄勇 《地震研究》2020,(3):522-530+602
以《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中的跨中挠度限度为损伤指标来进行主梁的易损性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维修加固桥梁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以一座在多年运营发生破坏后进行过主梁维修加固的五跨连续梁桥为例,采用有限元建模和模型修正的方法,利用增量动力分析,研究了维修加固前后桥梁的主梁构件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易损性的变化;利用经验统计方法探讨了既有桥梁弹性模量与跨中挠度的关系,提出了基于跨中挠度的功能损失函数;结合案例桥梁具体维修加固工法,初步建立了恢复函数曲线,计算了维修加固前后桥梁的抗震韧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针对维修加固桥梁,利用跨中挠度作为损伤指标进行抗震韧性评估是可行的,从易损性曲线可以得到维修加固对于抗震性能的提升是较为明显的;维修加固对于韧性提升是随着破坏等级的提升递减的,对轻微破坏较为明显,至结构失效时则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4.

安徽铜陵新桥矿区二叠系栖霞组底部和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之间产出层状、似层状菱铁矿矿层。开展菱铁矿矿层成因研究对于深入剖析区域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菱铁矿矿石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菱铁矿矿石主要由菱铁矿、石英、伊利石和有机质等组成,菱铁矿颗粒粒径较小,表面具有成岩自生的自形石英硬模的微结构,SEM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显示菱铁矿中除了主量元素铁,还含有大量的锰、锌和钙。矿石中存在两种微结构和不同成因的石英:表面具菱铁矿硬模和次生加大结构的碎屑石英;具六方双锥、单锥以及生物成因球形的自生石英。菱铁矿矿石的组成和矿物表面微结构表明其为沉积成因,非岩浆热液起源。富有机质和亚铁的沉积菱铁矿层和沉积胶状黄铁矿层协同作用,可能是铜陵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铜铁矿床层控性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可能作为燕山期中酸岩浆演化的氧化性含铜成矿流体卸载成矿的地球化学还原障。

  相似文献   
45.
“软科学”专栏今天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专栏”是我们地震系统各级领导与管理工作的同志研究、探索、运用、交流软科学成果的园地。把它办好了,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领导与科学管理水平,减少决策失误,从而加速我们地震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6.
47.
48.
H.T.CHANG 《地质学报》1923,2(Z1):17-27
In my work, Lapidarium Sinicum, the chapter on brass is speciallydevoted to this inquiry. Recently Dr. Read of the U. S. Bureau of Mineswrote to Dr. Ting, suggesting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knowledge ofzinc-smelting in India is previous to that developed in China." Therefore  相似文献   
49.
陈助兴 《地图》1992,(2):17-18,T001
本文叙述的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制版处理,利用黑白晕渲稿在图上印出彩色晕渲。一、问题的提出在以往的大量地图中,采用晕渲法表现地形地势都是在一色底色上用灰色印晕渲。在印刷过程中,晕渲专有一版。这种方法,从工作上看增加了一块印刷版;从效果上看也不够理想,印出的晕渲对地形地势的表达能力不强。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用彩色晕渲代替黑白晕渲。彩色晕渲虽然好,但做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印  相似文献   
50.
It is of major scientific interests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momentum, heat and vapor exchange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cean-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and their feedback mechanisms on global climate[1]. L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