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钱青  钟孙霖等 《岩石学报》2002,18(3):275-292
八达岭杂岩侵位于华北北部,由辉长闪长岩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等组成,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除了含V-Ti磁铁矿的堆晶辉长闪长岩,整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较大,SiO2=46.5%-75.3%,MgO=5.6%-0.2%,中酸性岩石的K2O/NaO为0.59-1.09。碱长花岗岩和少数石英二长岩Ba和Sr含量较低,且具有明显(Eu)负异常。大多数中酸性岩石(高Ba-Sr花岗岩)具有如下显著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Ba,Sr和轻稀土(LREE)富集,Y和重稀土(HREE)亏损,LREE/HREE强烈分离,Sr/Y和La/Yb比值较高;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中具有显著的Nb,Ta和Ti亏损,不具明显的Sr和Eu亏损。在Harker图解中,基性岩石和高Ba-Sr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相关性明显,两者还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REE)分配特征,并且,REE,Y,Sr,P和Ti含量从基性到酸性逐渐降低。辉长闪长岩和高Ba-Sr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初始值呈EMI特征(Isr=0.7051-0.7068,εNdi=-8.2-20.2),大致呈负相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岩浆为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而高Ba-Sr花岗岩则为基性岩浆通过陆壳混染和结晶分离形成;富P和Ti的副矿物(如磷灰石和的榍石)的分离结晶导致了REE,P和Ti丰度的逐渐降低。另外,华北板块内部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分别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这表明,上述地区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具有相似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不反映其地幔源区一定受到过来自深俯冲的扬子板块的流体的富集作用。岩石圈的拆沉和减簿作用可能导致了华北板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下古老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石圈地幔的富集作用可能主要性发生于元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